G20綠色金融研究小組提出的應對措施
最后,簡單介紹一下綠色金融研究小組提出的應對上述挑戰的具體措施。研究小組一共提了七項應對措施,這些措施的標題都已經在成都公報中公開。因為時間關系,我在這里僅針對其中四項展開作些說明。
1) 提供
政策信號。研究小組提出的一項應對措施是呼吁各國提供支持綠色投資的政策信號。什么是政策信號?拿中國來說,中共中央國務院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其中明確提出要建立我國的綠色金融體系,這就是一個政策信號。這樣的信號使得金融界和綠色企業界都很興奮,知道今后的政策將有利于綠色投資。
目前國際上最大的兩個支持綠色投資的政策信號,一是SDG(可持續發展目標),一是巴黎協議。這些都是對可持續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各國原則性承諾。但是,這些原則性承諾未來應該轉化為各國具體行動方案。如果主要國家能公布五年、十年甚至十五年的巴黎協議實施行動方案的話,我認為,就會對綠色投資起到明顯的提振信心的作用。中國可以考慮率先做這件事。
2)推廣綠色金融的原則。首先是大家都知道的赤道原則,興業銀行是大陸唯一加入赤道原則的銀行,目前
臺灣也有一家,我希望我國更多金融機構能夠加入赤道原則。赤道原則的主要內容是指導銀行業在項目融資方面如何管理環境風險。此外還有一個是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其中一個重要內容是,機構投資者在投資決策中必須考慮到其投資所產生的環境影響,要評估其投資是有利于環境保護還是加大了環境壓力。另一方面,機構投資者作為很多上市公司的股東,有責任要求被投資的企業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企業的經濟行為必須考慮到對環境的影響。
3)發展本幣的綠色債券
市場。前面講到綠色債券市場可以解決期限錯配
問題。國際上已經有一個在OECD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間基本打通的開放的綠色債券市場,這個市場上的多數參與者遵循GreenBond Principles。這些國家資本項目基本上是開放,比較容易在同一個市場上進行融資。但是也有不少新興市場國家,資本項目沒有完全開放,也有些國家的環境政策重點可能跟OECD國家不太一樣,需要對綠色債券進行本土化的定義。這些國家有必要發展自己本幣的綠色債券市場。像中國一樣,現在印度、印度尼西亞、若干拉丁美洲等國家地區都在開始規劃發展自己本幣的綠色債券市場。
4)強化能力建設。很多綠色金融領域中的工作要求金融機構有比較強的環境風險分析和管理能力,以及開發相關新產品的能力。一些國家在這些方面比較強,而還有很多國家相對起步晚,因此國際經驗共享和強化能力建設會對全球綠色金融發展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比如IFC旗下有一個可持續銀行網絡(SBN),已經在過去幾年中培訓了全球20多個國家的銀行監管層和銀行業協會,幫助他們形成本國的綠色信貸原則,這就是很重要的綠色信貸能力建設。綠色金融研究小組認為可以繼續擴大SBN的作用和影響力,使其覆蓋更多國家,覆蓋更多的金融機構。還有一個能力建設網絡,就是剛才講到的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PRI)。PRI它提供了一個原則,但同時也是一個機構。該機構設在倫敦,目前已經有一千多家全球機構投資者成為其會員,這些會員管理著大約60萬億美元的資產。PRI同時為這些會員提供進行責任投資的原則、方法和工具的培訓。最近,PRI也在中國做了第一次培訓。我們希望PRI未來能在印度、印度尼西亞、拉丁美洲等國家地區擴大其能力建設的網絡,為全球機構投資者綠色化做出更多的貢獻。
最后做一個預告,《G20綠色金融綜合報告》的中英文全文將會在杭州G20峰會之后發布,希望大家關注。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