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東西變為金融產品的時候,就可以產生出無限交易可能;當一個東西不是金融產品而去交易時將顯得十分羸弱。為什么我們今天
碳交易金額上不去、碳交易品種上不去,就是因為
碳金融品種太少和碳金融背后的交易頻次太少,使得碳
市場出現了較少的品種和較低的交易金額。這當中第二邏輯是當進入金融領域的任何一個碳產品,有一個靜態和動態的邏輯,靜態邏輯是任何一個金融的低碳產品在所有交易方的利益靜態均衡——我可以把你低碳的東西從配額的角度拿來,可以更多地滿足我的生產,但是我可以給你配額一定回報和轉移支付。碳金融化以后,買者和賣者可以一起交易,結構化、多元化和多個參與者交易的這樣一種復雜情況下,包括中央和地方不同產業、企業之間和不同產業鏈條之間的一種利益靜態均衡。這種均衡是滿足低碳的基準邏輯條件之下的,所以任何一次交易是基準條件下集中交易利益均衡的體現。只有交易的規模越大,靜態下的低碳利益、均衡實現的價值越大,社會因此收益的方面總量越大。低碳經濟還不僅存在在靜態領域,還存在于動態的平衡之中。當一個東西可以交易、何一個在交易環節讓它在動態當中產生新的交易和更深
的交易的時候,一定是在低碳領域中做的更深入、更扎實,更能滿足我在下一步交易當中有回報的時候,這激勵人們永遠向著更低碳、更有效、更有價值的方向不斷推動,反過來通過交易實現這方面的追求和價值,同時也在做進一步的靜態平衡,轉移到其可用配額和可用交換價值。 在碳交易靜態平衡和動態平衡的歷史邏輯前提下,我們讓低碳通過金融轉移到現在的所有自然人和現在的所有法人,同時也讓這些法人、自然人的行為在未來低碳金融交易當中實現利益的追求和成本回收。低碳路難走的主要
問題就是由于金融化太低,交易化太低,交易規模太少。由于交易規模太少,交易品種太少,靜態的利益平衡和動態的第一平衡沒有得到有效的實現,從而導致低碳還是緩慢而不是迅速向我們靠攏,低碳距離我們還很遠。如果認同這一點,我們必須推動低碳金融,通過它走向低碳交易,再通過它快速實現低碳生活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