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低碳生態城市發展報告(2016)以邁向深度城鎮化和“一個尊重、五個統籌”為主題,與中國低碳生態城市發展報告(2015)相比,更加突出新型城鎮化的模式和特點,其創新和特色主要體現在:
看點一:深度城鎮化探索
城市幾乎是我們面臨的所有社會和環境病癥的根源,但也是解決
問題的鑰匙。“深度城鎮化”,正是解決過去“廣度城鎮化”所帶來問題的總抓手。改革開放 30 多年來,我們進行的是追求物質效益為主的城鎮化,這種城鎮化要轉向人口的城鎮化,以人為本的城鎮化。同時,這 30 多年,走的是一種“灰色”城鎮化的道路,大部分工業企業都是先污染后治理,累積的結果使中國城市常受霧霾襲擊。中國要從“灰色城鎮化”轉向“綠色城鎮化”,就必須從速度、廣度的城鎮化轉向深度城鎮化,由此提出深度城鎮化的命題。深度城鎮化,屬于城鎮化策略創新,即從地方政府的視角來提
政策建議。
看點二:優地指數城市及城市群評估
2016年以前的《中國低碳生態城市發展報告》對生態建設進行分析時,所用維度均是城市層面,即通過分析每一個城市的生態建設投入力度與成效來反映生態建設的程度。但近幾年來,由于區位因素的影響,各城市的發展側重趨于不同,在生態宜居方面也受各自稟賦的影響,表現出一定區域內的城市具有相同或相似發展模式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對城市群進行整體分析,能夠為我們提供更加普遍的規律,便于更好地了解城市生態建設的發展情況。
看點三:2015-2016國內外低碳生態城市動態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和生態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人居環境與自然環境協調發展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焦點問題。低碳、生態、綠色發展是解決資源能源危機、緩解生態環境惡化、應對氣候變化等問題的重要途徑,目前已連續成為大多數歐美國家城市建設和城市更新的最重要的基本準則,并通過不同語匯演變為如新城市主義、景觀都市主義、生態彈性城市、共生城市等理論體系指導城市規劃建設。
節能減排、生態低碳的發展模式日益成為世界各國城市發展的共識與主流趨勢。
政策進展:推動低碳發展
美國、加拿大以及英國等歐美一些國家,都在低碳節能、人居環境方面制定政策
法規,并在可再生能源,如風能、清潔能源方面的推廣做出巨大貢獻,同時積極開展智能城市應用、
碳交易市場改革等措施,推動世界綠色、低碳發展。
實踐動態:打造城市品牌
美國洛杉磯、紐約、澳洲阿德萊德以及歐洲很多城市,如挪威、法國、哥本哈根等,都已成功地開展了生態城市規劃計劃及專項的建設推進,在垃圾處理、綠色
交通、可再生能源等方面進行了積極的實踐探索,并制定了在宏觀城市尺度上建設可持續城市和零碳城市的計劃,給中國生態低碳城市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借鑒。
看點四:低碳生態城市方法和技術
韌性城市:應對城市挑戰與危機
規劃融合:綠色基礎設施規劃與傳統規劃技術的對接
物質能量流動:尋求城市低碳生態化途徑
可再生能源:光伏在農村的應用
公私合營模式(PPP):公共基礎設施領域的PPP模式
智慧城市:全面感知、信息共享和智能解題
人文需求:城市社區綠色建筑規劃需求評估
指標體系:評價城市低碳城市建設的程度
經濟激勵:傳統與創新的激勵思路
看點五:低碳生態城市實踐案例
綠色生態城區規模化建設實踐
報告重點介紹了綠色生態城(區)發展情況,并選取代表性案例,對其2015年度的重點建設實踐內容進行介紹。還介紹了
北京、天津、廣東等七個試點省(市)從2013年以來的碳交易試點工作的進展情況,對各個試點省市的制度建設、參與主體、配額分配和交易情況進行了系統總結對比。
綠色生態城鄉建設
重點梳理4個典型鄉鎮(村)的生態建設實踐,探索村鎮低碳生態規劃模式。綠色生態城區建設在系統化、規模化發展的同時也陸續邁入中期考核驗收階段,報告重點對各地的實踐建設經驗進行介紹。此外,報告承接去年對北京、
深圳等一線城市的生態建設工作情況的關注,重點總結上述地區已有城區的建設經驗,詳細介紹了新首鋼高端產業綜合服務區綠色生態示范區、金融街綠色生態示范區等通過對既有城區的開發整治與生態化改造提升等實現城區有機更新的生態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