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6-16 12:31 來源: 中國碳交易網 |作者: 張博
2013年是我國實現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的關鍵時期,也是我國首批碳排放權交易試點正式啟動的元年。自2011年10月,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以來,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及深圳七省市的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及平臺建設工作緊鑼密鼓地進行。據中國碳交易網了解到,進入2013年,部分省市的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實施方案陸續公布。在實施方案中,碳試點省市均對納入碳排放權交易范圍的企業規定了碳排放報告制度,要求企業每年定期向政府主管部門提交上一年度企業碳排放報告。納入碳排放權交易范圍的企業除履行報告義務外,還必須由第三方核查機構對企業提交的碳排放報告進行核查。從七省市試點實施方案整體來看,鋼鐵、電力、化工、水泥、有色金屬、汽車制造等高耗能行業企業,以及交通運輸、建筑行業的重點企業均被納入碳排放信息報告范圍。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中,試點企業在配額分配、數據量化報告與核查、注冊登記、交易與履約等環節,都涉及碳排放信息的收集和報告。
最先發展碳市場的歐盟國家的經驗表明,碳信息披露伴隨企業界開展節能減排、國家和地區建立碳市場而產生和興起,至今已有十年之久。碳披露不僅推動了排放者碳信息的公開透明,強化了排放者在應對氣候變化上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而且發掘 碳信息的商業價值,幫助投資者重構企業投資價值的衡量標準。中國企事業界在加入國際市場競爭、落實國內碳減排指標、參與碳交易的努力中,嘗試碳披露的腳步,剛剛邁出。
在此背景下,北京綠色金融協會在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指導下,聯合北京環境交易所、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深圳排放權交易所、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共同發起“中國企業碳披露”項目,并邀請碳咨詢服務機構和企業責任咨詢機構作為支持單位加入。該項目在通過連續幾年的開展,幫助中國企業對潛在的碳排放風險與機遇進行自我評估,從而推動企業提升碳披露意識、加強碳資產管理能力,將減排成本最小化,創造綠色、低碳、可持續的經營績效。與此同時,幫助中國企業摸索出一套符合政府減排政策要求、適宜企業實際操作的碳披露體系,促進中國企業碳披露標準趨于統一。
中國企業碳披露項目在中國境內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所有企業,在2013年主要針對首批碳交易試點省市的重點排放企業和報告企業、在滬深證券交易所掛牌的上市公司,以及理念先進的大型企業。2013年3月正式啟動,隨著七省市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推進在全國10余個省市開展開,至2013年年底結束。據中國碳交易網了解到,該項目以發放的《中國企業碳披露2013問卷》為載體,邀請排放單位填寫碳管理和碳排放相關信息,通過信息收集和數據分析,最終形成介紹和評價當年中國企業碳管理和碳披露狀況的分析報告《中國企業碳披露2013報告》。
近30年的國際氣候變化談判,推動了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國家積極建立市場機制來解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持續上升的難題。歐盟最早建立了碳排放權交易體系(EU ETS),囊括了歐盟全境30個國家,從2005年啟動至今,成為全球最大的碳高遠。美國、加拿大、新西蘭、澳大利亞、日本等發達國家近年也在加快建立碳交易機制,初步形成了區域性的、洲際性的碳交易體系。韓國2012年通過立法,將于2015年1月1日建立全國碳交易體系。巴西、印度等新興經濟也在積極嘗試碳交易和碳金融產品。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和發展低碳經濟方面采取了許多卓有成效的行為。建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利用碳交易的市場機制激勵企事業界研發、應用低碳技術、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是這些政策和行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從2010年開始,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從制度層面運用市場機制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的落實和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建立。2013年正式啟動碳交易的試點省市將發揮創新和示范作用,帶動國內碳交易體系實現區域鏈接,為2015年建成全國性的碳市場奠定基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