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新常態”就是要按照規律發展經濟,把經濟和環境有機結合,實現良性循環這樣一個新的思路,新的目標,這樣一個高度的概括。當前,我國發展的高碳特征明顯。目前我國人均二氧化
碳排放約為6噸/年,已經超過世界平均水平;我國部分發達地區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達到10噸/年,達到了歐洲、日本實現碳排放峰值時的人均排放水平。
造成高碳特征的主要原因可以概括為:一、產業結構中,高耗能產業比重較大;二、能源結構中,煤炭比重較大(這點是天然秉賦);三、煤炭消費方式中,煤直燃比重較大。通過耗煤空間密度(單位國土面積上的煤炭消耗數量)分析可以看出:
我國東部地區的耗煤空間密度是全球平均值的12倍,二氧化碳排放空間密度是全球平均值的6倍。不光是空氣,水污染、土壤重金屬污染、糧食污染等
問題的嚴重性已經日益明顯。二氧化碳排放和污染排放,基本是同根同源,高碳特征跟高污染伴隨在一起。
因此,低碳轉型的必要性就體現在我們要走出慣性情景,轉變高碳發展路徑。“十三五”是實現這一轉變的關鍵時期。作為低碳、綠色轉型發展的關鍵期,“十三五”期間須把握時機,抓緊做好幾方面大事:
一是改革觀念,轉變發展方式。在科學發展觀和生態文明理念的指導下,使經濟在環境容量下發展,扭轉粗放比拼GDP的沖動,使經濟回歸客觀的“潛在增長率”;做好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頂層設計;我國的現代化應該是在守護環境底線基礎上精心設計的發展過程。
二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傳統產業需要升級,由房地產拉動的高耗能產業已飽和,去產能的實質就是去粗放發展的后遺癥;創新驅動的新興產業(包括智能制造、環保產業、可再生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等)、新型服務業要跟上。有下有上是進步,是供應側的改革,能使經濟有朝氣與活力。
三是推進能源革命。以質的進步,重塑能源。近期的標志點應該是:大力
節能、提效;以更大的力度推動低碳能源發展;煤炭總消耗在2020年前見頂;較高比例地實現直燃散燒煤的替代;“車、油、路”轉方式見成效;空氣質量實現5年有明顯進步,10年有治本效果。
四是新型城鎮化將低碳作為考核指標。遵循“環境優先”原則;推動農村能源形態的進步;設計和推進分布式低碳能源網絡的發展;使城鄉固廢資源化利用形成產業。
五是進一步深化和推廣低碳試點。從基層夯實低碳發展的社會基礎,提倡和引導低碳的生活方式。低碳城市與智慧城市相結合。在前期試點的基礎上,2017年形成全國的
碳交易體系;逐步形成產品的低碳標準體系,以經濟、金融的手段推進制度化的低碳發展。
低碳、綠色轉型是促進創新驅動的新型發展,增強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防止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客觀上,應對氣候變化的內在需求與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責任相吻合。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內外兩個大局是互相促進、互相支持的。
要逐步提升低碳能源占比
在我國一次能源結構中,存在低碳、高效潛力較大的“三匹馬”——可再生能源、核能和天然氣,應大力發展。
在幾十年后,非化石能源占比將超過化石能源,這可視為能源革命的一個重要標志。要規模化、多地域的風、光能源可緩解“間歇性”,增強相互間的互補性,使其發電出力的時間行為顯現較為平緩的特性,有利于提高并網率。同時,要加強可再生能源、儲能技術(包括物理儲能和化學儲能)、電網技術與互聯網技術、信息技術的融合,提高電網的智能化程度,加強對電源側和需求側的智能管理,將提高
電力系統對可再生能源的消納能力。此外,還要發展分布式用能技術、資源循環利用技術、垃圾分類資源化利用技術、微網技術和不并網用電、峰電的直接利用(如用于海水淡化、制氫等)。
核能是未來的能源。核電作為潔凈、低碳、穩定、高能量密度能源,其基本優點未曾改變,全球核電發展格局目前已基本穩定。我國目前已經對核事故進行科學的分析、總結、吸取經驗教訓,核電安全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棄核的做法并不理智。“安全、穩步、規模發展核電”是我國的理性選擇。人類對低碳能源的剛性需求,就需要輸出穩定的核電與間歇式的可再生能源相結合,這也是核電發展的動力。
頁巖氣、煤層氣、致密氣、天然氣水合物等非常規天然氣是相對潔凈的新能源力量,對緩解環境污染和應對氣候變化會做出貢獻。因此要努力提高天然氣(含非常規天然氣)在一次能源結構中的占比。在今后的幾十年間,天然氣將成為一個低碳能源支柱和重要的過渡性替代資源。但僅靠天然氣一種能源不可能完成對煤炭的高比例替代,所以,在中國“頁巖氣革命”或“頁巖氣時代”的口號并不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