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開篇帶大家追溯了一遍
碳交易的前世今生,漲粉效果很不錯,尤其是很多非同行的“素人”也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非常感謝大家對我們的支持。上期提到
減排是否會很痛苦,今天我們就聊聊被要求減排的企業寶寶們該怎么辦?
我們企業溫良恭儉讓,不就排了點二氧化碳嘛,至于嗎?聽說政府還要限制排放指標,和掐脖子有什么區別?
誰能告訴我?為什么是我?
很多企業第一次聽說自己被要求減排時,一定會很懵圈,不停的想追問,“我是如何被選中的,給個理由先?”
最表面的原因就是
政策規定,那企業除了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政策,它的目的是什么?
首先,低碳經濟時代已經來臨,現如今是高碳的工業文明向低碳的生態文明轉變的時代,以后企業實力的象征也許不再是冒著黑煙的大煙囪和成千上萬的工人在車間流水線的繁忙身影,而是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智能化生產模式,也就是生產生活方式的一種徹底轉變,凡是符合趨勢的才會引領綠色革命,占有先機。
其次,中國減排心意已決,對外高調承諾,對內明確寫進國家規劃之中。要錢還是要命,總會出現一個時間拐點,對于我們國家來說,經濟高速發展的幾十年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已經到了不得不治理的階段,首先要處理的就是那些“三高”(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行業和企業。因此在
碳減排領域首先圈進了二十四大行業,如果你在其中,就要開始留心了。
再有,傳統產業迫切需要轉型與升級,目前實體經濟生存環境艱難,原材料上漲,人力成本增加,利潤率越來越低,加上產能過剩,出口壓力等等,大家日子都不如從前那么好過,尋找突破口勢在必行,低碳發展可以比喻為佛家的窄門,和上圖的掐脖子也類似,不是所有人都能過,但是能過之人一定會迎來新的機遇,從這點來說,低碳——非汝之砒霜,實乃蜜糖!
一 言以蔽之,國家要帶著一批懂它的人進窄門啦,不能及時跟上的企業要有危機感啦!
我要減排,我要怎么做?
這時候會有一部分主動想要減排的企業們,他們先知先覺預見到這種趨勢并且積極參與,但是對于這么一件新鮮事兒和碳交易這種新鮮玩法,實在是不好懂啊,快來給我們講講!
首先企業要盯住那些最新的減排政策,才能有效的規避風險,搜尋商機;同時也要了解碳交易制度演變及價格趨勢,綜合運用各類低碳領域的投融資管道進行籌資。還要了解體系設計方針和方向,學習試點企業,汲取經驗教訓,提早布局全國碳
市場。碳資產的概念就是由于
碳指標具備價格屬性,所以對碳價格的預測是做好成本預算與核算的關鍵,比如美國2020年起可自由收取10~70美元的碳關稅,國內外都狠狠的收費,那企業真是連喘氣都痛,心肝肺連著一起痛。因此一些大企業如BP石油已經開始將在投資新項目時將碳成本支出考慮進去了。所以企業時刻要記得,CO2無形卻有價!
然后積極制定碳戰略:結合企業自身的發展戰略,將碳減排有機整合其中。比如多元化集團公司股權結構復雜,如何來識別排放主體分解
碳排放壓力,這些決策最終都會通過碳價格最終反應在企業的財務狀況中,如果沒有做好預算和核算最后增加額外的碳成本就是戰略失誤!
那要如何來做呢,小編覺得這個事情其實和“把大象裝冰箱”這個任務差不多,乍一看很難,其實很簡單。總共分三步:第一步把冰箱門打開——看看有多大空間可以用,也就是了解自身排放情況看看哪里可以有減排空間;第二步把減排目標(大象)拆解成可分割可裝進冰箱的小塊,即各種減排手段;第三步把門關上驗證一下是否都能裝進去,也就是碳核算最終是否完成了減排目標。
人家都是怎么做的?
大型央企國企:成立
碳資產管理公司,建立碳資產管理辦法,積極進行能力建設;
大型金融機構:研究分析
碳市場,研發
碳金融產品,幫助企業及投資者盤活碳資產,提供金融支持;
大型外資企業:成立專業的碳資產管理團隊,對企業的碳排放工作進行全面管理;
大中型民營企業:制定綠色發展戰略,更新生產工藝,應對轉型與升級;
中小型民營企業:在政府的引導下積極開展碳減排的要求工作,了解碳交易政策提前準備。
北京:5年來累計疏解退出了1300家高耗能高排放企業;
遼寧:取締“十小”污染企業,包括小型印染、
造紙、煉焦等;
深圳:對未履約的控排企業進行交易價三倍的罰款,信用損失、取消政策等嚴格處罰。
那么碳交易掐脖子掐出來的錢給誰呢?原來是給那些根正苗紅的小清新項目的!是你嗎?
如果你不懂碳市場,
讓我們用最簡單通俗的語言來表達給你!
如果你很懂碳市場,
讓我們用非學術語言來與你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