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依托華能天津IGCC電站建成的我國首套燃煤電廠燃燒前二氧化碳捕集裝置,完成了72小時滿負荷連續運行測試,標志著我國燃燒前二氧化碳捕集技術取得重要進展,向近零排放的煤基能源清潔發電邁出了關鍵一步。該項目由華能清潔能源技術研究院牽頭,攜手華北分公司、天津IGCC電站以及國內科研、高校和制造企業等10多家單位,歷時5年研制完成,是國家“十二五”863主題項目課題“基于IGCC的二氧化碳捕集系統研制”的主要任務,也是華能“綠色煤電”計劃第二階段任務之一。該項目采用低水汽比耐硫變換等工藝,將合成氣中的一氧化碳通過與水蒸氣發生變換反應,轉化為二氧化碳和氫氣;在常溫下經硫碳共脫化學吸收工藝,將合成氣中的二氧化碳和硫化氫脫除;經再生工藝,將二氧化碳和硫化氫分別解析,回收得到98%以上純度的二氧化碳和單質硫。分離的二氧化碳壓縮液化后可實現工業利用,分離的氫氣可回注燃氣輪機或燃料電池系統發電。燃燒前二氧化碳捕集技術與常規煤電的燃燒后二氧化碳捕集相比,單位能耗可大幅度減小,是未來燃煤電廠實現低能耗捕集二氧化碳的重要技術選擇。華能在開展燃燒后捕集基礎上,利用自主研發的二段爐產生的煤氣為原料,建成了一套30兆瓦熱功率二氧化碳捕集示范系統。該系統由華能自主設計建設,實現二氧化碳的捕集率達到90%以上,年捕集二氧化碳能力達到10萬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燃燒前二氧化碳捕集裝置。該系統的成功運行,不僅填補了國內空白,還使我國在此領域躋身國際前列,為煤基能源實現高效近零排放發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