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發布的 《全球新能源報告2014年》顯示,2013年全球
碳市場交易總量104.2億噸,交易總額約為549.8億美元。報告認為,從整體上來看,2014年全球碳市場規模有望增長近2/3,達到887億美元。到2020年,全球
碳交易總額有望達到3.5萬億美元,并將超過石油市場,成為世界第一大交易市場。
我國碳交易市場,即使是一個剛剛啟動的市場,但前景依然可觀。湯森路透旗下碳點分析師今年初發布的一份報告稱,
北京、上海、廣東、天津、湖北、
深圳和重慶等7個地區交易所,今年的總成交量可能超過2400萬噸,到2015年可能大增近9倍達2.27億噸左右。另有機構預計,如果碳交易在我國全面展開,則每年對碳
減排的需求量將在6至7億噸,碳市場規模將超過澳大利亞、韓國,有可能成為世界第一大碳交易市場。
碳交易大市場在我國漸漸啟動,但要真正盤活這一個市場,卻仍需要一個過程。一方面,我國碳交易市場邁過從試點到推廣的這一步。試點本就是為了積累經驗,培育市場。從目前來看,企業對碳交易仍感陌生,對未來的
碳排放配額沒有底,國內也缺乏能夠對經濟形勢和碳排放配額預測的專業團隊。這些都需要在試點中逐步完成經驗的積累。同時,市場制度和交易規則,也仍處于一個探索期。我國雖然確定了7個碳交易試點省市,但每個碳交易所都有各自的規則與標準,哪一種制度,哪一個標準,更符合我國未來的碳交易大市場,也需要在試點過程中去尋找答案。
另一方面,我國碳交易必須要走到全國市場這一步。局部試點導致市場是割裂的,沒有統一市場的碳交易難免會出現
問題。比如,目前每個開展碳交易的試點交易,僅局限在區域內部,因此作為市場主體的不同產業間、產業內不同企業間差異性小,容易造成企業間供需極不平衡,無法形成活躍交易的市場狀態。因此,在未來的發展中,必須打破這種相對封閉的狀態,建立中國碳市場制度體系,營造出更大的市場。
所幸主管部門早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近日召開的“京津冀協同發展下的低碳新機遇”第五屆地壇
論壇上,國家發改委氣候司副司長孫翠華透露,中國碳排放交易制度建設已經啟動,計劃3年左右時間建立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與此同時,發改委已經啟動了自愿減排項目的申報、審定、備案和簽發工作,公布了行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指南,這將為建設未來全國統一的碳市場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