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
碳交易、
碳金融,會是未來全球最大的一個交易
市場。但在國內,碳交易自去年在
北京、上海、天津、
深圳等7個省市逐步開啟試點以來,一直都是不溫不火,鮮有人關注。直至最近,上海碳交易市場步入了第一個履約清繳期,由于各種原因,企業參與熱情倍增,成交量突然爆發,“碳交易”瞬間吸引了市場所有的目光。
交易“井噴”背后
最近幾個交易日,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以下簡稱“上海環交所”)
碳排放交易尤為熱鬧,成交量幾乎可以用“井噴”來形容—6月11日,上海
碳市場產生開市以來的首筆協議轉讓,成交量達到29萬噸,成交額近1200萬元,為目前國內最大的單筆協議轉讓。
緊接著6月12日,上海碳市場SHEA13(2013年配額)單品種掛牌成交19.9萬噸,成交額也接近800萬元。這一成交量,則刷新上海碳市場掛牌交易的單日成交量新高。而僅僅這兩個交易日的成交額,已經超過了上海碳交易市場自去年11月26日啟動以來的近半年成交總額。
市場的熱鬧,事出有因。 6月1日起,上海碳排放交易試點工作正式進入第一個履約清繳期。根據《上海市碳排放管理試行辦法》有關規定,納入配額管理的190多家試點企業應于3月31日前編制并提交2013年度碳排放報告,
第三方核查機構應于4月30日前提交核查報告,上海市發展改革委收到核查報告30日內應審定企業碳排放量并將審定結果通知企業。然后企業再于6月1日至30日期間,依據經審定的碳排放量,通過登記系統足額提交配額,以履行清繳義務。
上海環交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由于6月30日是履約截止日,企業須在這段時間完成履約,不然就是違規,要受相關懲罰,所以對于配額存在缺口的企業來說,必須去購買足夠的額度來彌補。相反,對那些通過
節能改造或是其他原因節省了排放額度的企業,也愿意選擇這個時機來出售,因為需求強勁,市場價格自然會高一些。最近幾個交易日,上海碳交易價格基本維持在每噸40元左右。這個價格算是相對高價了。
基于這個特殊原因的交易“井噴”,該位負責人也坦言,“這并非市場常態。 ”自去年11月26日上海啟動碳排放交易試點以來,市場運行整體平穩,但交易卻是比較慢熱的。據交易所統計,從去年11月26日開市至今年2月13日,上海碳交易市場成交總額突破100萬元,經歷了整整52個交易日。這一段時間里,交易清淡,大多數試點企業持觀望態度。
此后交易開始逐步放量,到4月29日,上海碳交易市場累計成交額成功突破1000萬元大關,達到1014萬元。而從100萬元到1000萬元成交額的突破,這個過程恰巧也是52個交易日。這期間,191家試點企業全部按時提交了2013年度碳排放報告,也接受了第三方機構的核查。
當下,第一個履約清繳期到來,上海碳交易市場算是相對完整地“走”完一個流程,相信企業們已經對市場規則越來越熟悉,主動參與市場的意愿和動力都更大,未來市場交易還會逐步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