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爾森基金會昨日在京發布報告《風光無“限”——助力京津冀可再生能源的領軍之旅》,報告建議中國借鑒德國和美國德州的能源改革經驗,設立京津冀可再生能源并網試點區,提高非化石燃料發電占比,改善空氣質量。
報告指出,
北京市和張家口市是2022年冬季奧運會的聯合舉辦地,張家口的可再生能源資源占整個京津冀地區的一半以上。2015年底,張家口的風電和光伏發電容量達8吉瓦,然而城市規模較小,能源需求僅為1.85吉瓦,外送能力僅為5.5吉瓦,京津冀地區的能源供應仍然以煤炭為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可再生能源棄風率較高。對此,保爾森基金會建議可以試點學習德國和美國德州的可再生能源并網經驗,將整個經濟津地區設為“可再生能源并網試點區”,并實施以下措施:
1、明確在試點區降低可再生能源起風率的時間表
4、將可再生能源電力調度范圍跨達到京津冀地區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在發布會上指出,中國正在加大力度推動從以化石燃料為基礎的高碳能源系統向清潔、低碳的能源結構轉型,在此進程中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比例不斷上升,但受認識水平、利益格局和體制機制等因素影響,棄風棄光等可再生能源消納挑戰已經成為制約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關鍵
問題。
據介紹,經過能源規劃改革,德國2015年的可再生能源未消納率低至1%,美國德州這一比率低至0.5%,而京津冀地區在電力需求和可再生能源分布特點上與德國和美國德州相似,可以在輸電規劃、調度和市場
政策方面采取類似措施。
在籌備2022年冬奧會之際,京津冀地區也制定了推廣清潔能源的計劃,2015年張家口被批準成為中國第一個國家級可再生能源示范區。與此同時,北京正在推廣新能源汽車,計劃在2020年保有60萬輛電動汽車。報告指出,把張家口的試點推廣到整個京津冀地區,強調可再生能源并網而非可再生能源裝機總量,才是降低可再生能源棄風電率、提高可再生能源能效率的有效途徑。
氣候組織項目經理尹力表示:“可再生能源棄電是全國性的
難題,提高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是解決問題的核心,也是中國實現
減排目標的關鍵。德國和美國的案例表明通過正確的區域性試點和政策引導將有可能大幅降低棄電率。”
氣候組織始終致力于在全球推進能源的清潔革命,2015年氣候組織在中國啟動RE100并發布可再生能源技術和融資工具包,目的是幫助企業和政府深入理解可再生能源發展所帶來的契機,為更多的領先企業實現100%實現可再生能源用電提供技術支撐,從消費端促進可再生能源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