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種類多,頻次高,階段性和季節性明顯,區域差異大,影響范圍廣(高信度)。
高溫熱浪、干旱、暴雨、臺風、沙塵暴、低溫寒潮、霜凍、大風、霧、霾、冰雹、雷電、連陰雨等各類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普遍存在,頻繁發生,影響廣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區域特征明顯,季節性和階段性特征突出,災害共生性和伴生性顯著。極端高溫高發區較集中,干旱分布廣泛,極端強降水多發于南部,臺風登陸時間集中,沙塵暴季節性明顯,霜凍及寒潮北強南弱,大風區域性特點突出。
近60年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了顯著變化,高溫日數和暴雨日數增加,極端低溫頻次明顯下降,北方和西南干旱化趨勢加強,登陸臺風強度增大,霾日數增加(高信度)。
全國年平均最高氣溫值、最低氣溫值和高溫日數均顯著增加;全國平均冷晝日數略趨減少;區域性極端低溫事件頻次以0.6次/10a的速率明顯下降;冰凍日數以0.6次/10a的速率顯著減少;全國性寒潮平均每10a減少0.2次;2007~2013年,區域性、階段性低溫冷凍時有發生。暴雨頻率增高,強度趨強,影響范圍擴大。東北、華北和西南地區干旱化趨勢明顯,1997~2013年中等以上干旱日數較1961~1996年分別增加24%、15%和34%。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生成的臺風數呈下降趨勢,但登陸中國臺風的強度明顯增強,21世紀以來登陸臺風中有一半最大風力超過12級,華東及東南沿海地區臺風降水趨于增多。沙塵暴頻次呈波動性減少趨勢,以1983年為界,后25年較前25年發生沙塵暴的站次平均值減少了58%。中國中東部冬半年平均霾日數顯著增加,尤其是華北地區因霾導致能見度明顯下降。天氣氣候災害影響不斷加重,未來災害風險會進一步增強。
中國群發性或區域性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次增加,范圍有所增大(高信度)。
1960~2013年,全國共發生784次10站以上單次群發性暴雨,平均每年14.5次,每年發生的群發性暴雨事件從13.5次增加到17.3次,增幅28%;暴雨強度和范圍也有所增大。同期區域性熱浪年頻次普遍增加,特別是長江中下游和華南區域1997~2008年熱浪事件的年均頻次,比1976~1994年的年均頻次增加近2次。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會導致天氣氣候災害。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天氣氣候災害影響范圍逐漸擴大,影響程度日趨嚴重,直接經濟損失不斷增加,但死亡人數持續下降(高信度)。
1984~2013年,天氣氣候災害平均每年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888億元,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的2.05%,其中1991年最高,達6.28%。2001~2013年天氣氣候災害年均直接經濟損失相當于GDP的1.07%(同期全球經濟損失相當于GDP總和的0.14%)。1981~2013年天氣氣候災害年均死亡4587人,其中20世紀80年代年均死亡6775人,90年代年均死亡5296人,2001~2010年年均死亡2626人。暴雨洪澇、干旱、臺風、低溫冷害和風暴潮的經濟損失,分別由1984~2003年的年均802.0億元、164.3億元、194.2億元、38.1億元和117.5億元,增加到2004~2013年的年均1228.3億元、636.7億元、534.5億元、336.8億元和151.0億元;臺風和風暴潮由1984~2003年的年均死亡465人和332人,下降到2004~2013年的年均死亡288人和181人。2013年1月共發生三次大范圍霧、霾災害,1月22日影響范圍波及2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影響面積超過222萬km2。
隨著天氣氣候災害影響范圍擴大和人口、經濟總量增長,各類承災體的暴露度不斷增大(高信度)。
中國所有地區均遭受不同程度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災害的威脅。1949~2013年,旱災面積以年均1730km2速率擴大,成災面積超過10萬km2的重災年份有25a,其中1981~2013年重災年份占總數的76%。1984~2013年受臺風影響的省(自治區、直轄市)達23個(含
臺灣省),受臺風影響省份的GDP總和由1984年的0.7萬億元,增加到2013年的55.1萬億元(未計臺灣省)。
北京、上海、廣州受高溫熱浪影響的常住人口,由1984年的2668.5萬人,增加到2013年的5822.6萬人。中國城鎮化率由2000年的36.22%增加到2013年的53.73%,受天氣氣候災害的暴露度隨之增加。
中國人口老齡化、高密度化和高流動性,社會財富的快速積累和防災減災基礎薄弱,使各類天氣氣候災害的承災體脆弱性趨于增大(高信度)。
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由1984年的4.9%(約5056萬)上升到2013年9.7%(約1.32億),社會人口結構明顯老齡化。北京、上海、廣州外來流動人口數量由2000年的1123萬人增加到2013年的2479萬人。與1984~1993年相比,2004~2013年絕大多數省份暴雨洪澇受災人口增加;
江西、
湖南、
貴州和
廣西直接經濟損失與GDP的比值最大。干旱、臺風和低溫冷害受災人口比重由1984~1993年的年均2.0%、1.0%和0.3%,增加到2004~2013年的10.1%、3.0%和3.6%。高溫熱浪災害脆弱性逐漸增大,高脆弱性面積比重逐漸增大。由于經濟產值和人口持續向城市主城區和新興開發區集中,以及防災減災基礎設施薄弱,城鎮人口、經濟和基礎設施對天氣氣候災害的脆弱性增大;在缺少有效保護措施的農村地區,人口和基礎設施等具有很高的脆弱性。
根據中等排放(RCP4.5)和高排放(RCP8.5)情景,采用多模式集合方法,預估21世紀中國的高溫和強降水事件呈增多趨勢(高信度)。
到21世紀中期(2046~2065年)和末期(2080~2099年),中國暖事件增加,冷事件減少,高溫日數增加,日最高氣溫最高值和日最低氣溫最低值均升高,高排放情景下的變幅更大。強降水事件頻數增加,強度增強,強降水量占年降水量比重增大。全國范圍內中雨、大雨和暴雨事件很可能顯著增多,小雨發生頻次相對減少。
預估到21世紀末中國高溫、洪澇和干旱災害風險加大(中等信度)。
溫室氣體排放情景越高,高溫、洪澇和干旱災害風險越大。高排放情景下,中國高溫致災危險性在21世紀近期(2016~2035年)、中期和后期逐漸增大,高溫災害風險趨于加大,IV級及以上高溫災害風險等級范圍擴大。未來各時段洪澇災害風險較高的地區主要位于中國中東部地區,21世紀后期IV級風險地區比1986~2005年有所減少,但V級風險范圍略有增加。華北、華東、東北中部和西南地區干旱災害風險較大,到21世紀中后期,旱災高風險范圍顯著增大。
預估21世紀人口增加和財富積聚對天氣氣候災害風險有疊加和放大效應(中等信度)。
預計2030年中國總人口將達到14.53億左右,65歲及以上人口約2.31億,城鎮化率68%。經濟社會發展、人口增長及結構變化、城鎮化水平提高,與未來高溫、洪澇和干旱災害增多增強相疊加,中國面臨的天氣氣候災害風險將進一步加大,經濟損失進一步加重。
為更好理解氣候變化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關系,以及氣候變化所產生的與災害風險相關的一系列
問題,中國氣象局聯合國內多個部門,由秦大河院士任主編,組織百余位專家共同編寫了《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災害風險管理與適應國家評估報告》。報告借鑒了國際、國內相關評估報告的方法和思路,綜合分析了天氣學、氣候學、氣候(系統)變化科學、大氣化學、地理學、水文學,以及氣候變化適應和災害風險管理等多領域成果,并在總結過去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經驗的基礎上,提出未來控制災害風險的
政策和實踐方向,以期增進社會各界應對氣候變化與災害風險管理的認識,為各級政府制定相關政策、企業采取行動提供科技支撐,為全社會提升災害風險防范意識和能力提供基礎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