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的選舉通常以氣候變化
政策方面的激烈爭辯為特色。近年來,針對是否以及如何為
碳排放定價而起的爭論,甚至會讓投票者動搖并且令政府下臺。澳大利亞處于氣候變化的第一線:它是全球最大的煤炭出口國之一,也是人均碳排放量最多的國家之一,并且正在經歷日益頻繁的極端天氣和珊瑚白化。
不過,在7月2日選舉投票前的這段時期,針對氣候變化的政治紛擾變得相對柔和。部分原因在于政客們更加關注本國經濟。此次選舉在目前的自由黨—國家黨聯盟政府和澳大利亞工黨之間展開。政策分析人士表示,缺乏爭辯表明對立的政黨在當下的氣候舉措上保持著更加緊密一致的態度。
對25萬澳大利亞人進行的民意測驗顯示,63%的人想給碳制定價格,而這一比例在2013年選舉前為50%。“這是一個持續進入討論中的話題。”位于悉尼的政策智庫——氣候研究所的首席執行官johnconnor表示。
表面上,兩大政黨的政策似乎不同。由總理malcolmturnbull領導的政府承諾將繼續實施一項在2014年生效的計劃,即從7月1日起,如果超過碳
減排限額,相關公司將被迫購買
碳信用額。
不過,墨爾本大學墨爾本能源研究所研究員dylanmcconnell表示,
電力需求的下降意味著這對于發電廠來說是不可能的,因為限額被設置得很高。
由billshorten領導、在民意測驗中略占優勢的工黨則更加雄心勃勃:其承諾到2030年使碳排放比2005年水平降低45%,并且到2050年實現
碳中和。工黨還將采取一項針對電力生產商的碳排放交易計劃。“和聯盟政府相比,工黨的政策更加強大,并且路徑更加清晰,但更多細節仍有待整理。”connor表示,比如,目前尚不明確碳排放強度的閾值應設在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