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各國普遍采取了減緩氣候變化的行動和
政策。中國政府在哥本哈根會議上向世界承諾: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十二五”規劃將
碳強度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提出了碳強度降低的國家目標,即到“十二五”末碳強度下降17%。
但是,我國溫室氣體
減排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減排的政策體系亟待改進。特別是“十一五”末期,為了完成單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標,各地甚至采取了較為激進的“拉閘限電”的方式,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質疑。目前對我國
碳減排政策普遍的評價是“行政手段多了,
市場手段少了”。 碳稅、
碳市場這兩種經典的市場化政策工具成為討論的焦點。更多地使用市場化機制來實現碳減排目標成為學界和職能部門的共識。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碳市場已經成為中國現實的政策選擇。
從目前的政策實踐來看,職能部門已經開始推動“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本文簡稱為“碳市場”),相關省市已開展了
碳交易的試點工作 。然而,對于中國碳市場的政策目標、可行性、建設路徑及模式,仍存在一定的爭議。結合中國現實背景,對現階段建設碳市場進行探討,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