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碳金融PPT產品泛濫 碳金融中心最終花落誰家?

2016-6-16 23:54 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

碳金融中心最終花落誰家


    導讀:自2014年起,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湖北等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省市,先后推出了十多種碳金融產品。不過,已有的碳金融產品,在首發后大多沒有下文,被戲稱為“PPT產品”。而在交易所看來,試點這么做是為了探索最適合現階段企業需求和市場發展情況的碳金融產品,為全國碳市場啟動后的碳金融市場建設提供借鑒。幾個試點地區在碳金融創新方面各有特色,都希望待全國碳市場啟動后,自己能成為全國碳金融中心。

  “碳金融作為以碳資產為基礎和核心的金融市場活動,能夠將碳排放權交易制度的優勢深化,使之成為應對氣候變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性制度安排。”

  在“第二屆中美氣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峰會”的碳排放交易市場分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馬駿如此評價碳金融。

  據他介紹,歐盟碳交易體系的實踐顯示,包括碳期貨、碳期權等在內的碳金融交易活動,是整個碳市場交易活動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大概占市場交易規模的90%。

  自2014年起,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湖北等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省市,先后推出了十多種碳金融產品,為企業履約、融資等提供了新渠道。以湖北為例,該省推出的碳質押貸款、碳基金、碳托管、碳眾籌等創新產品,已幫助企業直接或間接獲得節能降碳融資超過10億元。

  不過,已有的碳金融產品,在首發后大多沒有下文,可復制性不強,被某些業內人士戲稱為“PPT產品”。

  “在沒有調查清楚企業需求的前提下,就匆匆推出了產品,剛推出那會兒亮眼,PPT做得好看,推完之后就沒影兒了。”一位碳資產管理公司負責人發現,僅有碳配額質押貸款、碳基金、碳配額托管等少數幾個產品實現了可復制。

  在交易所看來,這些產品屬于嘗試性工作,并非沒有意義。

  “確實,有些試點由于市場流動性較弱,缺乏有力的市場需求和社會資金來支撐碳金融業務的持續開展。”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下稱“湖北碳交所”)相關負責人稱,“另一方面,試點這么做是為了探索最適合現階段企業需求和市場發展情況的碳金融產品,為全國碳市場啟動后的碳金融市場建設提供借鑒。”

  3年涌現近20種產品

  自2014年起至今,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湖北5個試點市場已推出了近20種碳金融創新產品。

  在馬駿看來,試點市場的這種行為,是因為碳金融產品創新能支撐碳市場的發展壯大。他認為,碳金融能為碳市場提供充足的流動性,為碳市場參與者提供風險管理工具,為激活與管理碳資產創造條件。碳金融交易工具和碳金融融資工具的不斷豐富和完善,強化了碳交易的激勵功能,將大大提高企業主動積極參與碳交易的意愿,有利于碳市場的持續健康發展。

  根據北京環境交易所(下稱“北環所”)的研究,碳金融市場主要有碳交易、涉碳投融資、碳中介服務三類。碳交易包括碳排放權配額和項目減排量兩類碳現貨交易,以及依托現貨市場發展起來的碳期貨、期權、遠期等衍生品交易。

  在碳配額現貨交易市場,深圳和湖北都引入了境外投資者。2014年8月,經國家外匯管理局批準,深圳碳市場成為全國首家向境外投資者開放的碳市場。當年9月,新加坡銀河環境公司即購買了1萬噸深圳碳排放配額,成功完成首單交易。

  2015年6月,湖北碳交所促成海峽兩岸首筆自愿碳交易,武漢鑫博茗科技購買臺灣石門山綠資本公司自愿減碳量8888噸。

  在碳衍生品交易方面,北京、湖北、廣州等都有自己的產品。

  2015年6月15日,中信證券(15.640, -0.28, -1.76%)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能源創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北環所正式簽署國內首筆碳配額場外掉期合約,交易量為1萬噸。在北環所看來,碳配額場外掉期交易為碳市場交易參與人提供了一個防范價格風險、開展套期保值的手段,是國內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碳衍生交易產品。

  湖北推出的碳排放權現貨遠期產品于今年4月27日正式啟動,當天成交量達680萬噸,成交額1.5億元。截至5月30日,共成交14204萬噸,成交額達33.97億元。湖北碳交所介紹,這種交易產品能豐富控排企業碳資產管理工具,降低企業履約成本和風險。

  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下稱“廣碳所”)今年推出了碳排放權遠期交易,目前開展了四單。廣州微碳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廣州微碳”)分別與兩家水泥企業在3月初簽訂了碳配額遠期交易合同,共計交易配額7萬余噸;另外,廣州微碳還分別與兩家水泥企業在3月初簽訂了ccer遠期交易合同,共計交易配額8萬余噸。

  涉碳投融資是目前碳金融創新最活躍的部分,包括碳債券、碳基金、碳信托、綠色結構存款、碳配額質押貸款、碳配額抵押融資、碳配額托管等。

  首例涉碳投融資項目是中廣核風電在深圳推出的碳債券項目。2014年5月8日,中廣核風電與深圳排放權交易所(下稱“深排所”)聯合發布的10億中期票據正式發行。當年11月,華電湖北發電有限公司與民生銀行(9.020, -0.03, -0.33%)武漢分行又簽署了規模20億元的碳債券意向合作協議。

  最新的涉碳投融資項目是一單在廣東落地的碳配額托管項目。廣州微碳與深圳能源(6.340, -0.09, -1.40%)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深圳能源”)下屬的兩家電力公司——深圳市廣深沙角B電力有限公司、深能合和電力(河源)有限公司達成協議,在廣碳所辦理了碳配額托管業務。這是廣東第一單,也是目前全國最大的碳配額托管項目,托管碳配額達350萬噸。

  為何“PPT產品”泛濫

  上述近20種碳金融產品中,絕大多數在首發后就沒有下文,真正實現可復制的僅碳配額質押貸款、碳基金、碳配額托管、碳配額回購等幾種。那些首發后就悄無聲息的產品被業內人士戲稱為“PPT產品”。

  “確實,有些試點由于市場流動性較弱,缺乏有力的市場需求和社會資金來支撐碳金融業務的持續開展。”湖北碳交所相關負責人稱。

  同時,該負責人也表示,試點開展的這些嘗試性工作,目的是為了探索最適合現階段企業需求和市場發展情況的碳金融產品,為全國碳市場啟動后的碳金融市場建設提供借鑒。

  “現在還處在試點市場到全國市場的過渡期,市場參與的玩家也比較有限。交易所不斷嘗試,推出碳金融產品,來發現哪種能受到企業的認可,同時通過產品數量或者案例上的累積形成經驗,進一步完善市場機制。”廣州微碳碳資產部總監蔡超也認同,目前各地交易所推出碳金融產品更多是探索行為。

  那么,該如何保證碳金融產品的可持續性?安迅思中國碳市場首席分析師陳少成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考慮。第一,碳金融產品的設計要考慮能否幫助企業和機構解決問題。其次,盡可能避免風險,比如監管層面的風險。最后,要看市場本身有沒有準備好。

  在碳金融產品設計方面,需要考慮諸如能否為控排企業和機構提供靈活可靠的履約、交易工具等問題。以廣州微碳和深圳能源350萬噸配額托管項目為例,據深圳能源相關業務負責人透露,該公司配額存在短缺,在履約壓力下,選擇了配額托管業務。用市場的方式解決配額短缺困難,還降低了履約成本。

  除配額托管外,深圳能源子公司,同時也是深圳碳市場配額量最大的管控單位,媽灣電力有限公司和BP在深排所的協助下,于3月完成了國內首單跨境碳資產回購交易業務,交易標的達到400萬噸配額。

  “我們這樣做,也算是為應對全國碳市場提前布局,探索一些市場手段來減少履約成本,降低減排壓力。”前述深圳能源業務負責人進一步解釋稱。

  在規避風險,尤其是監管風險方面,眾多碳金融產品中,明確得到政府監管部門支持的只有三例:深圳和湖北引入境外投資者都得到了國家外匯管理局的批準,華能集團與諾安基金在湖北共同發布的3000萬碳基金在證監會備案。其余的產品,或由交易所承擔部分監管責任,或僅由推出主體承擔。

  “在監管上存在灰色地帶的產品,設計上就存在先天不足,容易埋下隱患,可能說停就被停掉了。”陳少成說。他建議,企業應盡量選擇獲得監管支持的產品。對于那些未獲得政府監管部門批準的產品,推出主體若是正規的金融機構比如銀行、券商,那么其風險相對更小。

  在市場本身是否準備充分方面,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目前市場真實需求不足,制約了碳金融的發展,同時這也是制約碳市場發展的最大因素。

  蔡超認為,現在是七個完全割裂的市場,每個市場里的企業玩家有限。所以,即使碳金融再怎么創新,參與主體仍舊有限。

  為此,北京環交所計劃拿出5000萬元支持全國碳市場的能力建設,一方面是響應國家發改委的要求,發揮試點市場的帶頭作用;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培育非試點地區的碳市場,擴大市場規模。

  “我們期待全國碳市場打開。包括期貨這類產品,如果能夠落地的話,就會對市場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而蔡超寄希望于全國碳市場的啟動,她相信等到全國碳市場統一之后,企業各個方面的認識將逐步增強,運用這些工具的案例將越來越多。

  不過,陳少成認為,目前首要目標還是按時推出穩健的統一碳市場,保證現貨市場的運行。而衍生品、涉碳投融資等碳金融創新產品,還有待政策和制度的進一步明晰。

  眾試點爭奪碳金融中心

  在試點地區眼中,這些都不是問題。它們希望,待全國碳市場啟動后,自己能成為全國碳金融中心。

  在幾個試點地區中,湖北最為積極。該省將“打造碳金融中心”寫入了“十三五規劃”:深入推進碳排放權交易,完善碳排放權交易體系,開展碳現貨遠期交易試點。大力推進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建設,加強與全國碳市場銜接,努力把武漢建設成為全國碳交易中心和全國碳金融中心。

  在湖北碳交所看來,碳市場中心應具備較大的二級市場交易規模和充足的流動性,信息公開透明,定價機制完善,能夠充分反映市場供需和社會減排成本。基于碳市場中心而形成的碳金融中心,將通過廣泛吸引社會資金聚集,服務于企業減排,放大碳市場功能,實現倍增效應,引導匯聚資金、技術、人才流向低碳領域,成為推進綠色發展的有力助推器。

   武漢的底氣首先在于其龐大的碳市場交易量。

  “湖北碳市場在交易總量、總額、累計日均成交量、投資者數量、省外引資金額等主要市場指標方面均位居全國第一,已初步形成碳交易中心、碳定價中心和碳金融中心雛形,具備了建成全國碳市場中心的獨特優勢。”湖北碳交所負責人稱。

  截至5月31日,湖北碳市場配額現貨總成交量3123萬噸,總交易額6.4億元,分別占全國現貨市場總交易量和交易額的56%和45%。

  其次,湖北產業結構在試點中最接近全國整體水平,湖北能源(4.640, 0.07, 1.53%)消費效率居于全國中間位置,最能代表中國情況。在武漢形成碳金融中心,更有利于在全國范圍內發揮碳市場功能。

  三是具備地理區位優勢。武漢地處長江中下游,連接東西、貫通南北,既能承接東部沿海產業轉移,又能傳遞能量帶動西部發展,無論是對中部崛起還是長江經濟帶都具有很強的輻射效應和上下游帶動作用。

  而北京的優勢在于,其是碳交易產業鏈最為完善的地區。

  “金融機構、碳資產管理公司、大型央企總部都在北京。目前全國碳市場的設計團隊也在北京,他們是未來可持續碳金融產品研發的重要利益相關方。所以,這點可以看做是北京的優勢所在。”北環所總裁梅德文分析稱。

  上海本身是金融發達的地區,但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下稱“上海環交所”)推出碳金融產品的頻率并不高。

  “對于任何金融手段的推出,上海碳市場都非常謹慎,是因為我們希望推一個成一個,唯恐一個措施的失敗,打掉一個產業。”此前,該交易所總經理林健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表示。

  這種“穩健”的風格也體現在該所計劃今年三季度上線的碳排放遠期產品上。據悉,碳排放遠期產品由上海環交所與銀行間市場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清算所)共同合作開發。上海環交所負責碳排放遠期產品的交易和交割,上海清算所作為中央對手方進行清算和風險控制。

  陳少成認為,該產品從基礎設施角度來看比較完備,風險控制比較規范。一方面,產品設計比較穩健、規范;另一方面,全國碳市場啟動后,對各個交易所設計相關衍生品的借鑒價值非常大。

  深圳在碳金融創新方面連續創下多個第一,比如支持發行全國第一個碳債券、第一只碳基金、第一個跨境碳產回購交易、第一個綠色結構性存款等,在國內第一個引進配額托管制度,在質押融資、創新型交易品種的研發等方面也走在全國前列。不過,深圳納入全國碳市場的企業數量非常少,這或將成為其限制因素。

  2014年時,廣碳所曾表示“立志為廣州轉型經濟發展方式,打造成為國家碳金融中心城市盡力盡職”。2015年4月,國務院印發的《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中提出,在廣東自貿區研究設立以碳排放為首個品種的創新型期貨交易所。

  在眾多試點的爭奪之下,碳金融中心最終會花落誰家尚待觀察。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