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霧霾已日漸成為全國人民心底的一抹“陰影”。有序控制
碳排放、減小空氣污染已成為擺在國家面前的必修課。碳排放交易成為了解決
問題的關鍵進入中國。而易碳家--中國
碳交易網亦應運而生。
碳排放交易(簡稱碳交易)是為促進全球溫室氣體
減排,減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
市場機制。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通過艱難談判,于1992年5月9日通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把市場機制作為解決二氧化碳為代表的溫室氣體減排問題的新路徑,即把二氧化碳
排放權作為一種商品,從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權的交易,簡稱碳交易。
在不久前結束的巴黎氣候大會上,中國承諾將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實現;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左右。中國正加快全國
碳市場建設進度,組織開展重點行業企業碳排放數據核算報告與核查,研究制定全國碳排放權總量設定和配額分配方案,制定市場監管規則,深入開展能力建設,推動碳排放權交易的進程。
碳減排交易計劃在中國全國全面推廣后,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的碳排量交易市場。目前,中國已有的主要碳排放交易平臺線上的由中國碳交易網獨占鰲頭。交易所則有八家: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
深圳排放權交易所、
北京環境交易所、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湖北碳排放權交易所、天津排放權交易所、重慶碳排放權交易所和
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
中國碳交易網CEO馮磊先生指出,中國正加快全國碳排量交易建設,組織開展重點行業企業碳排放數據核算報告與核查,研究制定全國碳排放權總量設定和配額分配方案,制定市場監管規則,深入開展能力建設,推動碳排放交易的進程,為2017年全面啟動全國碳市場做好準備。
從國際市場看,2004年,以各種排放(減排)配額為主的交易與減排項目為標的的買賣就已逐漸做大,當時的交易規模達1180億美元的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場,五年時間增長超過百倍。到現在碳排放交易的蛋糕已達到萬億美元。
眼下的中國正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將
節能減排、推行低碳經濟作為國家發展的重要任務,旨在培育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低碳排放為特征的新興經濟增長點。根據國家“十二五”規劃,“兩省五市”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將在2013年內全面啟動。擴大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促進了新的產業機遇的產生,例如碳審計、碳排放權交易、
碳管理、碳戰略規劃、
碳金融等服務業將迅速發展。對于企業而言,碳排放權交易直接關系到企業的利潤與經營狀況。企業需要真正了解碳排放權交易的利與弊,增強對各個參與環節的認識,進行專業人才儲備與經營戰略的調整,化“風險”為“機遇”。同時,碳資產是繼現金資產、實物資產、無形資產之后的第四類新型資產,將成為我國各類企業和金融機構資產配置的重要組成成分。
中國碳交易網(http://www.sfmzp.com/)作為線上碳排放交易的支柱品牌平臺,在
節能減排為主題,國家
政策及重心傾斜下,必將保持并長期保持發展與創新的勢頭,全面調查并深切體會企業的需求與痛點,全力打造國內最大的碳排量交易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