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堅持綠色低碳發展,既是新時期中國政府為保護全球氣候環境做出積極貢獻的現實選擇,也是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我省各項工作歷來走在全國前列,我們應當主動作為,扎實推進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爭做綠色低碳發展的排頭兵。
充分認識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重要地位和關鍵作用
從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地位和關鍵作用可以看出,應對氣候變化從本質上說是發展
問題而非環境問題,是全局性問題而非局部性問題,是長期性任務而非階段性任務,是革命性導向而非事務性工作。應對氣候變化統籌了經濟增長、社會發展、能源轉型和環境保護,要求建立適應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低碳技術的開發應用,將顛覆以化石能源為基石的工業文明發展模式,催生綠色發展的新技術時代。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對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要求把
碳排放空間作為地區發展的戰略資源,把碳排放容量作為環境保護的“生態紅線”。二是衡量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標準。要以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來切實提升碳生產率,以碳排放峰值管理作為重要舉措,力爭盡早出現拐點、實現峰值。三是引領生態文明建設相關工作的紐帶。氣候、能源、環境問題“同根、同源、同步”。四是塑造生態文明新優勢。通過低碳制度創新和
政策設計,可以加快形成企業、公眾和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塑造
江蘇生態文明建設新優勢。
進一步明確我省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重點任務
確保完成碳排放強度和總量“雙控”目標。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我國爭取到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承諾,以峰值目標引領工業化、城鎮化和能源體系的發展,制定工作路線圖和時間表,爭取率先達到排放峰值。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優化能源結構。嚴格實施固定資產投資項目
節能評估審查。積極推動全省能源結構向清潔低碳化轉變,實施煤電機組超低排放改造,擴大可再生能源規模。
控制重點領域碳排放。實施工業過程控制行動,制定重點行業單位產品碳排放標準。實施新型城鎮化低碳行動。發展綠色建筑。提高城市公共
交通、鐵路、水路
運輸比重,鼓勵綠色出行方式。
建立和完善低碳技術、產品的研發和推廣機制。編制重點低碳技術推廣目錄,實施一批低碳技術示范項目,形成低碳技術產業化、低碳產業規模化發展。加快建立低碳技術遴選和推廣機制、政產學研用有效結合機制、示范應用和產業化聯動機制。選擇碳排放量大、應用范圍廣的汽車、日用消費品、重要原材料行業等典型產品,實行低碳產品
認證制度。
實施試點示范工程。積極開展低碳城鎮、園區、社區、企業等低碳發展模式的試點示范。繼續推進鎮江、蘇州、淮安三個國家級低碳城市試點,制定低碳發展路線圖和時間表,加快建立以低碳為特征的城市工業、建筑、交通、能源體系,鼓勵體制機制創新。深入開展低碳產業園區試點。結合新型城鎮化建設,扎實推進低碳社區試點。
切實提高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城鄉建設規劃要充分考慮氣候變化影響,全面提升道路、供電、供熱、供水、排水、燃氣、通信設施在極端氣候條件下平穩安全運行能力。優化調整大型水利設施運行方案,加強中水、海水淡化、雨洪等非傳統水源的開發利用。開展氣候變化對人群健康影響評估,探索建立對氣候變化敏感疾病的監測預警、應急處置、公共信息發布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