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論全國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來龍去脈

2016-5-27 11:05 來源: 中國環保在線

論全國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來龍去脈


如何應對與日俱增的減排壓力,緩解日益嚴峻的減排形勢,成為社會各界日益關注的問題。在全球及我國環境減排的雙重壓力下,碳排放交易市場的建立已經迫在眉睫。截至目前,已經進入全面沖刺階段。

隨著中國經濟總量的持續增長,能源消費量不斷攀升。根據國際環保組織“全球碳計劃”公布的2013年全球碳排放量數據,中國的人均碳排放量首次超越歐盟,引人關注。2014年,世界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接近355億噸,中國排放量高達97.6億噸,位居世界第一。

中國政府的碳約束目標是: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2016年4月22日,中國簽署《巴黎協定》,承諾將積極做好國內的溫室氣體減排工作,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展現了全球氣候治理大國的巨大決心與責任擔當。

2013年6月18日,深圳市碳排放權交易所正式開市,成為全國第一個開業的碳排放權交易所。

2015年的中國碳市,迎來湖北和重慶兩個市場的首次交易履約,使得覆蓋的試點企業比上年增加約400個。

2016年1月11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關于切實做好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重點工作的通知》(發改辦氣候[2016]57號,以下簡稱《通知》),旨在協同推進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確保2017年啟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實施碳排放權交易制度。

2016年4月,國家發改委表示,將盡快出臺《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條例》及配套實施細則,確保2017年啟動運行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全國碳交易統一市場建立五大好處

一系列的政策舉動表明,全國統一碳交易市場的建議已經越來越近。只是,碳交易市場統一市場的建立,有哪些好處?

首先,全國統一的碳交易市場能帶來全國統一的交易制度、交易規則、排放配額、分配方式以及違約處理方式等。要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需要有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統一市場的建立,將會引入統一的配額方式,和交易方式,并建立統一的約束機制,將有助于消除地方保護主義,增強碳市場流動性,并促進全國統一的碳交易價格。

第二,有助于提高我國在國際碳交易市場中的地位。目前我國參與國際碳交易的主要形式是CDM,由于沒有統一的碳交易平臺,我國的CDM項目主體在與國外進行交易時,無法進行統一的談判,往往被國外買方采取各個擊破的方式壓低交易價格,碳交易定價權掌握在國外金融機構手中,我國在國際碳交易市場中缺失話語權,處于不利的地位。全國統一的碳交易市場的建立,將會大大改變這種不利局面。

第三,有助于加強監管控制,減少交易平臺之間的同質競爭。當前我國除了7個試點省市成立的碳交易所外,還存在著不少分散的小型地方碳交易所。這些機構之間的同質性競爭導致不必要的內耗和資源的浪費,增加了碳交易的成本。各交易平臺各自為政,不利于統一的監督管理。全國統一碳交易市場的建立,有利于降低碳交易成本,增強碳交易流動性,規范監督管理,增強我國碳交易市場的風險控制能力。

第四,有利于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自2001年加入《京都議定書》以來,我國先后發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法案》、《循環經濟促進法》、《碳排放交易暫行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各金融監管機構也陸續出臺了一些監管措施。但總體而言,這些法律法規的針對性不強,或者法規的層級太低,導致了碳交易監督管理不規范等狀況。隨著全國統一碳交易市場的建立,必將出臺全國統一的法律法規,使得碳金融相關法律法規逐漸完善,碳金融行業監督管理逐步規范。

第五,能夠吸引更多的金融機構參與進來,進一步促進碳金融的發展。我國金融機構在產品開發設計水平、風險管理能力等方面與國際的差距明顯,在碳金融領域差距更為突出。當前金融機構參與碳金融的方式主要以綠色信貸等間接方式為主,參與深度和廣度較小,碳金融業務人才儲備嚴重不足。全國統一的碳交易市場,有助于吸引更多的金融機構逐漸參與進來,產生更多的碳金融相關配套和中介服務機構和培育更多的碳金融專業人才,促進CER和VER等一級和二級市場逐步成熟。最終實現國際碳交易市場接軌,提高我國在國際碳交易市場的話語權和競爭力。

碳交易市場建立五大破題之策

進入全面沖刺階段的碳交易市場,在建立過程中,同樣需要注意迎面而來的難關。

首先,法律、制度必須先確立。因為碳交易市場是政策創立的市場,所以必須有法律基礎作支撐。如果只是依靠部門規章,畢竟對超額排放的處罰力度有限,企業也不太重視。沒有法律的保障,全國碳市場的基礎就不牢靠。因此,國家發展改革委現在正在積極推動《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升級為國務院條例。

其次,注重對企業排放的歷史數據的收集。目前各省都在按照國家發展改革委的部署,進行企業排放的歷史數據收集。歷史數據是分發配額的基礎,直接決定了配額分發的合理與否,因此歷史數據必須保證客觀、公正、真實。

第三,企業要加強相關能力建設。碳交易還是一個新興事物,尤其對于非試點地區而言,從理解到接受再到參與,需要一個能力建設不斷提升的過程。國家發展改革委呼吁試點地區幫助非試點地區。北京環交所也愿意在經驗輸出、交流方面做更多的工作,積極幫助非試點地區進行能力建設。

第四,政府部門也要有意識上的轉變。既然建立了這個市場,就要相信這個市場,盡量減少行政干預,讓市場真正發揮資源配置的作用。

最后,如果有立法,就要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公平公正。碳交易市場上主體很多,有外企、國企和民營企業,如果這些企業違反了相關法律法規,必須一視同仁,為企業創造一個公平公正的市場氛圍。

距離明年我國啟動全國碳交易市場還有半年左右,就在這最后倒計時幾個月的時間里,這一新興市場的輪廓已日漸清晰。

“按照國家發改委的安排,我國將有8個行業、14個子行業中近1萬家企業納入全國碳交易市場中,市場規模約為30億-40億噸配額,涉及金額為12億-80億元,如果未來引入期貨交易,交易規模能達到400億-800億元。”北京環交所副總裁周丞直言,這也就意味著,全國碳市場建立后,我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的碳市場,超過歐盟,然而,如此龐大的市場,對于環交所、碳交所來說,雖然是機遇但也存在挑戰,因為目前國內已確定的7個試點城市中共有7個交易所,都想在全國市場中占據有利位置,將面臨激烈的同業競爭。

實際上,自2011年我國確定7個碳交易試點。隨著北京、深圳等試點城市接連鳴鑼啟動交易,呼吁建立全國統一碳市場的呼聲越來越響亮。數據顯示,7個碳交易試點碳排放交易總量已占當地碳排放總量的40%以上,高耗能產業基本都被涵蓋其中,各地實施交易后,碳排放降幅比同類非試點地區明顯增加。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