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最新報告表明:截至2050年,發展中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成本可能會升至每年2800億美元至5000億美元,這一數字比此前的估計高出四到五倍。
這份報告的發布正值各國簽署《巴黎協定》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文件,報告中評估了發展中國家適應氣候變化的資金成本和實際可用來支付這一費用的資本之間的差額——即所謂的“適應性資金缺口”。
報告指出,2010至2014年,發展中國家用于適應氣候變化的雙邊和多邊資金總量已顯著增長,達到225億美元。報告同時也警告說,盡管實際投入有所增加,截至2050年,如若沒有新的或額外可用資本的注入,將有巨大的資金缺口。
根據世界銀行2010年的研究,此前對于適應氣候變化所需年資本的估計在700至1000億美元之間(2010至2015年)。由來自15所機構的學者協力撰寫,并由31位專家共同審核的《適應性資金缺口報告》立足于世界銀行的研究成果,對各個國家和區域重新進行評估。
報告最終認為,世行此前所公布的數字可能嚴重低估了適應氣候變化的所需資本。到2030年,發展中國家適應氣候變化的實際成本將達到每年1400億美元至3000億美元,到2050年將達到每年2800億美元至 5000億美元。
報告警告說:即便在2100年前能實現限制全球氣溫上升幅度在兩攝氏度以內的目標,適應性資本也將可能迅猛增長。同時,就目前形勢而言,全球變暖形勢很可能加劇,這意味著在最初的幾年,發展中國家適應性成本就會比預計成本更高。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呼吁發達國家,截至2020年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資金,以幫助發展中國家減緩氣候變化并適應其影響,如干旱、海平面上升以及洪澇災害等。
然而,環境署報告指出:目前還未就籌集資金的類型達成一致,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對于完成效果的追蹤。報告進一步強調了建立體系衡量、追蹤和報道適應性投資效果的重要性,以確保資金得以有效、有針對性地運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該報告還指出:盡管氣候專項資金已打破壁壘,用于發展中國家的適應性項目,但是就捐助金額而言,還是比減緩氣候變化的資金低很多。
由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成立的綠色氣候基金,目標是將緩解氣候變化與適應氣候變化的資本進行平均分配,預期將會在爭取適應性資本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報告最后總結到:適應性資金缺口很大,如果我們不能在額外的創新性資金方面取得進展,這一缺口在未來幾十年會繼續擴大。
“為了滿足融資需求和避免適應性缺口,截至2030年適應性資金總額需要達到現今國際公共財政的6到13倍之多。”
兩年一度的“氣候變化脆弱性、影響和適應研究全球計劃”(PROVIA)會議公布的一份報告指出:適應性成本相較當前國際公共財政對于適應性項目的投入已經高出兩到三倍。
填補這一缺口對于世界應對未來的適應性需求至關重要,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這一重要性尤甚。
195個國家于去年12月達成《巴黎協定》,該協定包括推進適應性的幾個關鍵條款。其中有三條尤為重要:通過全球適應性目標;承諾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加大資助;要求各方制定并定期更新適應性計劃和戰略。
《巴黎協定》創新性地提出,在適應性資金和緩解氣候變化資金之間實現平衡,并支持滿足發展中國家適應性資金的長期需求。
文章來源: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新聞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