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杜祥琬:對中國能源發展戰略的思考

2016-5-14 15:28 來源: 科學出版社 |作者: 杜祥琬

對中國能源發展戰略的思考


在世界各國面臨的能源問題中,中國的能源問題可能是最復雜、最費思索的。能源是發展的基礎,科學地制定我國能源的發展戰略,對國家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甚至對人類的永續發展也具有重要的全球意義。

本世紀初葉,中國工程院在已有工作的基礎上,較系統地進行了我國能源發展戰略的多項咨詢研究與國際合作研究。其中,“中國能源中長期(2030、2050)發展戰略研究”系統地研究了中國的能源問題,提出了由六項子戰略構成的“中國綠色、低碳能源戰略”。我有幸與眾多的院士和專家們一道切磋、研討,是寶貴的學習經歷。研究組的報告除作為咨詢意見上報外,都已成書出版。

《中國能源戰略研究》文集是作者對中國能源戰略思考已發表文章的匯編,其中不少是在同專家們的集體研討中得到的啟示和收獲。能源與環境及氣候變化關系密切,故本文集也收錄了這方面的文章?,F將其中的一些思想要點歸納如下,供有關專家切磋、指正:

1、能源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轉變能源供需模式,使其由“以粗放的供給滿足增長過快的需求”向“以科學的供給滿足合理的需求”轉變,能源供需模式的轉變是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

2、能源革命是以質的變革,重塑中國能源。能源消費革命可概括為:逐步告別粗放、低效,轉向節約、高效;能源生產革命可概括為:告別黑色、高碳,轉向綠色、低碳。能源革命是一個過程。能源科技革命是其支撐;能源體制革命是其保障。能源革命的目標是創建一個高效、潔凈、低碳、安全的新型能源體系。

3、能源形態的重大變革是人類文明形態變革的基礎。展望百年,中國的能源結構變革將經歷三個階段:以化石能源(特別是煤炭)為主的第一階段;多元結構(煤、油、氣、核、可再生五足鼎立)的第二階段;以非化石能源(可再生、核)為主的第三階段。認清這個歷史的必然性,可以使我們從方向上定性判斷各類能源消長的大趨勢,從而增強能源戰略謀劃與政策制定的穩定性。

4、節能是中國能源戰略之首,也應是“中國道路”的要素。當前階段,轉變粗放的發展方式,抑制不合理需求,是最大的節能潛力;調整產業結構,遏制高耗能產業擴張,是節能的主要抓手;研發和推廣節能技術,發展節能服務,提高能效,是節能之本;倡導節約、儉樸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風尚,是節能的長遠之計。

5、提出了由三個觀念構成的新的能源安全觀:①新的“能源供應安全”觀念應是供需兩側相向而行,達到供需平衡;②將“能源環境安全”的觀念,上升到戰略高度;③“占據未來能源科技戰略制高點”是保障我國能源長遠安全的觀念。

6、在對典型發達國家進行能源經濟學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兩類發達國家”的概念,說明發達國家并非同樣的發展模式:雖達到同樣的發達水平,人均能耗卻可相差一倍之多。由此得出對中國能源(和電力)發展空間的四點啟示。

7、煤炭的使用需管好總量,發展高效、潔凈化利用;而低碳利用尚有待創新。煤炭的終端利用中,要增加發電的比例?!懊禾靠茖W產能”和“煤炭利用潔凈化度”是兩個重要概念。

8、提出了“低碳能源‘三匹馬’”的概念:天然氣(含非常規)、可再生能源、核電,三者不是相互排斥的關系,只有共同努力,合力“拉車”,才能盡早實現對煤炭高比例的替代。

9、非化石能源讓人類擁有未來。學會利用“今日陽光”,高比例發展可再生能源,是能源發展必由之路。提出了可再生能源發展需著力解決的幾個問題。

10、從核裂變到核聚變,核電是可持續發展的能源,是人類和平利用核能的理性選擇。提出:我國核電發展進入新常態,需“理性謀共識、科學謀發展”,轉變發展方式和工作方式,重視基礎研究,加強全產業鏈協調配套發展。

11、城鎮化過程中,人均能耗會有所提高。新型城鎮化的標志之一應該是低碳。為此,宜將低碳城市建設與智能城市建設相結合,精心設計分布式低碳能源網絡,因地制宜利用可再生能源及天然氣(與沼氣)等,同時推動農村能源形態的進步。

12、我國終端能源中,電力的比例將大幅提高,通過替代,減少直燃散燒煤和汽車燃油。電力結構中非化石能源電力的比例將大幅度提高。電力的發展應以發電量衡量。我國人均電耗還有近一倍的增長空間,不能以美國類型國家的人均電耗為標桿?,F代化進程到一定水平(約人均兩萬多美元)后,經濟會繼續發展,但人均能耗、人均電耗不再增加,甚至還能降低,原因在于產業結構優化和能效的提高。同樣的發達水平,能耗低、電耗低才是先進指標。

13、勾勒了“中國能源2030”:2020年前煤耗總量見頂;2025年前煤炭和石油消耗總量越峰;2030年前碳排放總量達峰;2030年低碳能源“三匹馬”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大于35%;智能能源互聯網和分布式低碳能源形成體系;調結構和節能、提效取得實質性進展,總能耗年增長<1%,進入趨飽和期。

14、通過“能耗空間密度”、“CO?排放空間密度”的國際比較分析,得出我國東部地區的環境負荷比全球平均水平高五倍以上,亦即環境容量、氣候容量顯著小于全球平均值。我國發展的高碳特征值得引起足夠重視,迫切需要向低碳發展轉型。

15、污染排放造成的大氣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氣候變化問題,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在目前的中國能源結構下,兩者基本同根、同源。因此,改善生態環境與應對氣候變化有很強的協同性。

16、能源的國際合作包括三方面的內容:①適度利用國際市場和國際資源,目前主要是油、氣、鈾資源;②能源科技合作,提高水平,合作共贏;③借鑒國際先進的能源體制和管理經驗。

17、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的關系并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而是非線性的。提出了兩點非線性的概念。在經濟與環境的對立統一關系中,其統一性的一面更具根本性和戰略性。二者應該共贏,也可以共贏,“在環境容量下發展”、“在保護中發展”、“在統一中發展”。提出了經濟環境雙贏的十個抓手。

18、廢棄物的減量化和資源化利用水平是國家進步和現代化水平的標志,是一個地區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的指標,也是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和提高公民素質的一個具體而有力的抓手。社會要從一個吞噬資源的消耗體,變為一個將消耗轉化為資源的循環體,這個“變”是社會的“核心能力之一”,是擁有未來的戰略制高點。

19、需要制定一個“科學發展指數”作為政績考核指標體系,以改變片面追求GDP的傾向,使“科學發展觀”落地。建議以“經濟質量、民生改善、社會公平、生態文明、科技進步”五個維度的指數引導科學發展。把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前置到國家發展目標的前位。

20、經濟發展和能源發展都需要哲學思維?!翱臁币彩请p刃劍,指出了發展過快至少導致八個“跟不上”。經過30年發展后,我國的“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已發生重大變化,應理解為“轉變發展方式的機遇期”。“西部大開發”應理解為“西部科學開發”,最近5—10年,是我國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期。

21、應對氣候變化的實質是:通過人類的共同努力,控制氣候變化的不良發展,避免超出氣候承載力范圍(氣候容量),避免走到發生氣候災變的“臨界點”。以低碳發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的路徑,實現全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22、國際氣候談判的一個基礎性的支點,是氣候變化的科學性?,F代氣候變化科學的根基是堅實的。盡管存在著不確定性,以全球變暖和反常氣候事件頻發為特征的氣候變化,畢竟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氣候變化當然是由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共同引起的,但人類能有所作為的,顯然只能是改變自身的行為方式。

23、國際氣候談判盡管充滿矛盾,但本質上它是一種認真而責任重大的全球性努力,不應將其視為“鬧劇”。國際氣候談判的目標,在于建立合理的國際氣候制度。氣候變化國際談判的最終出路只能是合作共贏。

24、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內需求與國際責任高度一致。應對氣候變化限制落后產能,推動技術進步;限制粗放發展,促進科學發展;限制環境污染,推動生態文明;限制高碳發展,推動低碳發展;應對氣候變化還帶動我國基礎設施的完善和基礎研究水平的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為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社會的發展進步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動力,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

25、分析了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存在“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兩方面原因:①30年來的經濟發展主要靠五個初級生產力要素的驅動;在產業結構中,高耗能產業比例過高,規模過大。②中國經濟發展的“時空特性”不同于先發達國家。資源制約日益嚴峻,并產生了復合型、壓縮型、結構型的三大環境(空氣、水、土壤)污染問題。所以,轉變發展方式刻不容緩,必須轉向創新驅動。

26、振興中華需要強有力的精神支柱。推進能源革命,實現經濟與環境雙贏,要靠高素質的人。生活方式與觀念的進步,將深刻提高民眾的素質。中國人民在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時,應倡導“健康的物質享受、豐富的精神追求”這樣一種生活方式,重塑民族精神,抑制奢華、浪費,讓每個家庭、每個公民都成為環境的主人,推動國家邁向生態文明。

中國古代的哲人充滿智慧,但他們不可能告訴我們,十幾億人口的中國如何可持續發展;世界上的各類國家,各有所長,有許多值得借鑒之處,但它們都不可能給出中國永續發展的模式。中國人必須用自己的腳走自己的路,創造一條可持續發展新型道路,綠色、低碳能源戰略是這條道路的要素。這條道路的創新,將是中國對人類作出的最重要的貢獻。

本文由劉四旦摘編自中國工程院院士文集——杜祥琬著《中國能源戰略研究》一書“前言”,標題為編者所加。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