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
碳金融就是我們在世界金融體系重構過程中一個進入的良好契機。我國資本
市場是新興市場,發展歷史比國外成熟市場短;同時,我國是CO2最大生產國、排放國,在價格上應該有話語權。
據易碳家了解到,碳金融包括
碳排放權及其
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資、低碳項目開發的投融資及其它相關的金融中介活動。現階段,碳金融主要指依托于
碳交易的金融活動。
目前,世界銀行已經設立了8個
碳基金,總額高達10億美元。此外,挪威碳點公司、歐洲碳基金也非常活躍。渣打銀行、美國銀行、匯豐銀行等歐美金融機構在發展碳金融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創新試驗。而中國面臨著全球碳金融極其定價權缺失帶來的嚴峻挑戰。
中國要借鑒國際經驗,必須著手設立中國碳基金,著力加強
碳市場的培育和發展,同時,加快開發各類支持低碳經濟發展的碳金融衍生工具。
銀行是間接融資,證券市場是直接融資。銀行一般提供資金給在產業度過孵化期,進入成熟期的企業或項目。目前為環境交易所提供流動性資金,是政府扶持,邏輯使然。
北京環境交易所、天津
排放權交易所、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目前在中國發揮著碳交易布道者的作用,一旦市場發展好時,傳統的銀行會伸出一只手。據了解,中國“碳貨幣”正在研究中,對個別企業如環境交易所是否會犧牲成為先驅,在關鍵時刻,誰將把紅旗插上勝利的山頭,誰就把握住市場機遇。
危機爆發后總結金融危機的經驗,有些人從人性弱點出發,認為危機根源于華爾街肥貓的貪婪。在我看來表現為人性弱點或信用鎖鏈缺失的只是現象,根源在于以一味地追求利潤而不顧其它的生產方式。日本把企業社會責任作為其內生增長,與外生增長動力掛不起鉤,對于復雜的金融系統,是直指心臟,還是找某個契機,從某一點介入呢?
經驗主義大師、現代企業管理之父德魯克有個著名的觀點,“任何一場危機的背后都是一個商機。”世界金融體系沒重構前,一個新的因素介入新的體系,通常要在薄弱的鏈條上震開,建立在秩序和混沌的邊緣,與實體經濟聯系密切,實體經濟的轉軌,綠色革命就是在網絡上自我修復,在這誕生,構建與舊的危機產生的原因連在一起。
是陷阱還是動真格的?哥本哈根會議在發展觀上警醒人們,美國總統奧巴馬實施綠色新政,綠色經濟是走出金融危機的路徑。2010年中國經濟強調調結構,向低碳、綠色上轉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