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溫室氣體排放大國,中國的
碳交易市場也被看作潛力巨大。據世行預測,2020年,全球碳交易總額有望達到3.5萬億美元,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
碳排放交易市場。
目前,中國正加快推進碳
排放權交易試點。截至2014年底,
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廣東、
深圳和湖北7個碳排放交易試點均發布了地方碳交易管理辦法,共納入控排企業和單位1900多家,分配碳排放配額約12億噸。
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GDP國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能耗國家、最大的碳排放國家,但能源效率極低。梅德文指出,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需要一個真正有效的,具有流動性和穩定性的
碳市場。
統一的碳市場建設對中國經濟社會的影響和作用不言而喻。梅德文強調,碳市場的核心原理就在于通過一個透明的、可預期的、真實的價格信號,來引導稀缺的碳資源配置。
引導碳資源配置這一目標可以通過行政手段、財稅手段、市場機制來實現。梅德文指出,碳交易作為一種市場機制、金融手段,相對于行政手段和財稅手段具有三大顯著的特點:可以從總量上做到絕對
減排;能夠通過透明的可預期的真實的價格信號,來引導稀缺的碳資源配置;能夠做到在全社會層面,低成本、高效率的減排。
而這為目前正在大力推進的“三去一降一補”起到重要促進作用。梅德文指出,因為有碳的約束,企業就會大力促進技術創新、設備創新、工藝創新、管理創新,從而改變市場的供求。“環境交易市場間接地把環境作為一種定價,讓企業支付其應該支付的環境成本。”
隨著2017年中國開啟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不斷臨近,加速完善
碳金融體系建設也顯得日益緊迫。然而減排承諾的兌現,很大程度上要仰仗碳金融的支持。專家指出,加速建立碳金融體系是當務之急。
碳金融是服務于旨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各種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動,主要分為碳直接金融和碳間接金融。碳直接金融也就是碳金融市場,主要包括碳排放權及其
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資、低碳項目開發的投融資;碳間接金融主要是指綠色信貸以及與其密切相關的金融中介活動。
專家指出,在“十三五”時期,將碳金融市場與傳統金融市場的信貸、證券等交易市場進一步融合,建立統一規范的多層次綠色金融市場,形成市場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