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首次突破60%后,可能將持續攀升。英國石油公司(下稱BP)預計,中國石油的對外依存度在20年后可能上升至76%。并將超越歐洲成為全球最大的能源進口國。
4月26日,BP在
北京發布了《BP世界能源展望(2016年版)》中文版(下稱《展望》)。BP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戴思攀在發布會上表示,中國的石油需求增長與
交通行業的需求增長有關。2035年,中國的汽車保有量將從目前的1.5億輛增長至5億輛,石油需求量也將從1050萬桶/日上升到1700萬桶/日。
美國的石油對外依存度在2005年達到66.37%的峰值。BP認為,中國在2035年的石油對外依存度要高于這一數值。
《展望》預測,到2035年,中國能源進口的依存度,將從2014年的15%升至23%,占世界能源消費總量的25%。
“中國的石油對外依存度會很高,中國政府出臺了一些
政策阿里減少影響,比如鼓勵電動車的發展,”戴思攀說,“未來電動車的發展速度能否抵消中國的石油對外依存度,還有很多的不確定性,要拭目以待。”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并已成為過去二十年中全球能源需求增長最重要的來源。《展望》指出,中國的能源需求正在改變,預計在展望期內將以不到年均2%的速度增長,遠慢于2000年以來8%的年均增長率。
在展望期內的最后十年,中國對全球能源增長的貢獻將占不到30%。但在過去十年間,這一比例為60%。主要原因是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加上能源效率的改善和經濟增長模式的改變。
戴思攀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到2035年,中國和印度的能源需求可能會持平,但由于中國經濟體量大,在近20年內,就能源需求增長的絕對量來說,中國仍然是最大的能源
市場。
對于BP未來在中國市場的投資考慮,戴思攀對界面新聞新聞記者稱,“中國更多地希望依賴于國內能源生產來滿足需求,而不是過度依賴進口。中國對于天然氣的需求在增長,未來很多年,BP都會繼續在中國投資。”
“中國市場潛力巨大,對BP的重要性不言而喻”,BP中國區總裁楊恒明強調。
BP預計,中國的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氣的使用都將快速提高,在中國能源結構中的合計比重增加超過一倍,從目前的15%上升至2035年的約33%。未來20年中,核電則預計將以年均12%的速度增長,到2035年,中國將占全球核電總量的31%。
到2035年,中國煤炭消費將僅以年均0.2%增長。過去二十年間,這一增長率為年均12%。中國煤炭需求預計在2017年達到峰值,從2028年到2035年將以年均0.3%下降。
從能源比重上看,中國煤炭的主導地位將從2014年的66%降至2035年的47%,天然氣的比重增加超過一倍至11%,石油的比重保持在19%左右。
縱觀全球,《展望》 表示,2014-2035年的全球能源需求預計增長34%,即年均增長1.4%。化石能源仍將是支撐全球發展的主要能源,提供了約60%的新增能源,占2035年能源供應總量約80%,和2014年的86%相比有所下降。
石油仍將是全球第一大燃料,保持著年均約0.9%的穩定增長率。非歐佩克組織是供應增長最大的來源。尤其是隨著在亞洲交通
運輸和工業中的使用持續增長,石油需求增加了近2000萬桶/日。
受中國影響,全球煤炭的命運將發生巨變。到2035年,天然氣將取代其成為第二大燃料。自2000年以來比重不斷提高之后,煤炭的增長預計急劇放緩,年均增長只有0.5%,以至于到2035年煤炭在一次能源的比重達到有史以來的最低點。
天然氣則成為增長最快的化石能源,年均增速為1.8%。其中,液化天然氣在全球需求中的占比從2014年的10%上升至2035年的15%。《展望》預計,隨著一系列在建項目完工,超過40%的全球液化天然氣供應的增加將發生在未來五年。
對于頁巖氣的發展,《展望》預計,其占天然氣總產量的比重將從2014年的10%上升至2035年的近25%。在展望期末,中國將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頁巖氣生產國,產量增長至超過130億立方英尺/日,同時也將成為對頁巖氣產量增加貢獻最大的國家。
在非化石能源中,可再生能源(包括生物燃料)也增長迅速,年均增長率為6.6%,導致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從當前的大約3%升至2035年的9%,并提供了1/3的發電量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