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全國碳市場開放,沖刺最后一百米

2016-4-26 12:57 來源: 中國科學報

2017年,中國將啟動全國碳市場。隨著這一時間點的臨近,中國對于全國碳市場的具體安排也悉數出爐。根據測算,未來中國碳市場的年交易量大約將達到30億~40億噸,明顯超過歐盟的20億噸,這意味著全國市場啟動后,中國將形成世界最大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并且體量還將繼續增加。

全國碳市場開放,沖刺最后一百米

  
  “我們的好日子,并不一定在2017年真正到來。”漢能碳資產管理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吳宏杰說。2017年,中國正式啟動全國碳市場,然而,建設全國性碳市場是一項制度創新和宏大的社會實踐,沒有現成的理論和模式可以套用。
  
  我國的碳排放交易從確定試點至今已經歷了五年,其熱度仍未褪去,反而即將帶動一股新的交易熱潮。2017年,中國將啟動全國碳市場。隨著這一時間點的臨近,中國對于全國碳市場的具體安排也悉數出爐。
  
  在中國正式啟動全國碳交易市場的首年,所有參與全國碳交易的企業名單將確定,這些企業的歷史排放數據都將得到第三方核查。而且,在這一年中,中國將完成對碳排放權配額的發放,基本具備交易條件的地區可以率先開始交易。
  
  然而,建設全國性碳市場是一項制度創新和宏大的社會實踐,沒有現成的理論和模式可以套用,須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學習。“我們的好日子,并不一定在2017年真正到來。”漢能碳資產管理(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吳宏杰說。
  
  意識教育至關重要
  
  企業對于碳市場的意識和認識的提高,依然是碳排放交易所能力建設的重中之重。
  
  據了解,我國于2011年底開始啟動“兩省五市”七個碳交易試點,旨在通過試點探索,為建設全國碳交易市場提供經驗借鑒。
  
  但是,我國經濟發展在地區和行業之間差異較大,社會低碳意識薄弱、企業碳排放數據基礎差,缺乏相關立法,企業所有制結構多元,電力等行業沒有完全市場化,這些構成了中國建立全國碳交易市場的特殊國情。
  
  “如何從試點實踐中汲取經驗和教訓,充分結合我國國情,研究制定全國碳市場的關鍵制度要素和法律法規,是國家的重大需求和緊迫任務。”吳宏杰說。
  
  應對全國碳市場的開放,現有的碳排放權交易所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控排企業對于碳市場的認識不到位。“企業對于整個交易模式的設計非常保守。我們設計的很多有利于雙方的交易模式,在有些企業推進得非常困難。”在近日舉行的第十屆中國新能源國際高峰論壇低碳減排專業論壇上,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副總裁孟萌說。
  
  天津排放權交易所核證合規部經理呂本慶也認為,很多企業對碳交易的認識,還停留在類似節能減排指標的完成層面上,“參與者對碳交易的認識,遠遠沒有達到與商品經濟、金融經濟相匹配的程度”。
  
  對于一個試點多年的交易所來講,情形如此,“未來全國碳市場情況可能會更糟”。但孟萌也指出:“市場投資者的意識教育也是我們要專注做的重要事情,所以我們接下來在配合國家發展改革委全國碳市場的進程之中,會做好參與者的教育工作。”
  
  最后的一百米
  
  對交易所來講,2016年作為最后的一百米,大家都應該加倍沖刺。
  
  交易所如何做好自己區域的市場工作?“在碳市場中,交易所要能協調好政府和市場之間的關系,能夠用市場的力量化解政策體系里面的一些誤差,具體來講,就是做好投資人的開發,吸引大量的資金來調節市場。”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負責人楊光星說。
  
  楊光星分析,一個市場要健康運行,需要具備兩個要素:保證流動性;價格要充分真實。“流動性保證買方都能夠買到自己想要的排放量,賣方能夠把自己多余的量賣出去。另外,流動性還可以吸引大量的社會資金參與到市場里面來,能夠給控排企業提供直接的激勵資金。”
  
  “碳排放真實價格的制定,需要通過大量的控排企業投資人、專業機構參與,發現減排的成本到底在哪里。減排成本較高的企業,可以通過購買碳排放權來實現成本的轉移;減排成本低的企業,就可以通過轉讓排放權來獲取收益。”楊光星介紹,通過這樣的價格機制,就能實現資源的配置。
  
  拓寬企業的融資渠道,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也是交易所分內的工作。“金融創新也考驗交易所的市場拓展能力。”孟萌說。
  
  “企業做了質押貸款以后,我們能不能在市場上把他們的配額賣出去,這是企業最關心的問題。技術創新能夠降低企業的履約成本,也可以協助金融機構在開展碳金融創新的時候降低市場的風險。”楊光星說。
  
  同時,國家電網上海置信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錢鋒建議,我國的碳市場必須有統一的交易規則,統一的市場交易價格,才能服務全球戰略。這僅憑幾家交易所之力,很難達到。
  
  不忘初心
  
  其實,不論目前碳交易遇到多少阻礙,業界仍然對未來碳市場對減排甚至吸引資本的積極作用抱有很大信心。
  
  “碳市場的本質和最終目的是要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最終使大氣中的溫室氣體限制在一定范圍之內,使子孫能夠有一個適宜生存發展的環境。”吳宏杰感慨,要始終懷有這個理念,“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建立碳市場的途徑,就是節和減。“節就是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減就是通過低碳或零碳能源來代替高碳能源。”吳宏杰說,“碳市場的魅力所在,就是用市場的手段解決了行政問題。”
  
  在不同階段,市場和行政主導作用的偏移,則考驗著國家在推動這件事情中的執政能力。“行政要設計好行業規則,只有游戲規則設計得科學,市場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規則不能說變就變,否則會損害市場的積極性,這是我們業內同仁需要考慮的問題。”吳宏杰說。
  
  國家發展改革委應對氣候變化司戰略處處長田成川認為,低碳創新是“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目標,碳市場的建立是推行低碳創新的必然結果。
  
  “首先要加強低碳理念的創新。”田成川介紹說,“以前我們經濟社會發展最主要的核心目標是推動經濟增長,現在已經到了一個更加注重經濟增長質量,就是要注重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樣的生態文明理念。”
  
  其次,要推動技術的創新。“要實現低碳發展目標,沒有創新的技術是很難支撐的。”田成川說,發展模式的創新也很重要,“我們的低碳城市、低碳社區、低碳產業園區、低碳城鎮的試點,就是要把很多的政策、技術,包括一些管理模式集成在平臺上,實現發展模式的創新。”
  
  “低碳發展還需要我們在制度上進行探索。”田成川說。制度創新包括很多方面,碳市場就是用市場的機制,來以最小的成本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創新,也是落實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在市場中發揮重要作用’這一理念非常重要的抓手。”
  
  名詞解釋
  
  碳排放交易(簡稱碳交易)是為促進全球溫室氣體減排,減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場機制。1997年12月于日本京都通過的《京都議定書》把市場機制作為解決二氧化碳為代表的溫室氣體減排問題的新路徑,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權作為一種商品,從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權的交易。
  
  2015年9月中美共同發表的《氣候變化聯合聲明》向世界宣布了我國將于2017年啟動全國碳交易市場。2015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巴黎氣候大會上的講話再次重申我國將于2017年建立全國碳交易市場,表明了中國政府將通過建立全國碳交易市場來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
  
  目前國內各個省份正在抓緊核算符合納入范圍和條件的企業數量。根據安排,相關部門將參考企業實際的碳排放量,給企業發放碳排放配額。在規定時間內,如果企業碳排放量超出了配額,就需要在一個月的清繳履約期內到市場上購買相應額度的碳排放權,而沒有超過限額的企業,則可以將剩余的排放額度出售或轉存到以后使用,成為企業資產。當然,每個企業的額度將由第三方核查機構核查給出。
  
  廣東省應對氣候變化研究中心負責人黎煒馳表示,配額的核定大致可以分為兩種方法,即基準法與二氧化碳歷史排放強度法。具體來說,基準法主要是根據重點排放單位二氧化碳實物產出量等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確定行業基準,并且由國家給地方自主權設定小于等于1的調整系數,單位配額=行業基準×調整系數×實物產出量;而第二種方法則是要核查重點排放單位歷史排碳強度,單位配額=歷史強度×減排系數×調整系數×實物產出量。
  
  根據測算,未來中國碳市場的年交易量大約將達到30億~40億噸,明顯超過歐盟的20億噸,這意味著全國市場啟動后,中國將形成世界最大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并且體量還將繼續增加。
  
  (原文標題:全國碳市場開放,沖刺最后一百米)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