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預計有160余位國家元首和其他高級政府官員將前往紐約市參加《巴黎協定》簽署儀式,該協定于去年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一次締約方會議(COP21)上通過。聯合國預計,在該儀式上的簽署國家的數量將超過任何其他國際協定的首日簽署數量,以此展示全球對氣候行動壓倒性的政治支持。
正式加入該協議的過程分為兩步,第一步是簽署協議,第二步是正式批準。一旦有超過55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締約方(至少需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55%)完成這一過程,該協議將正式 “生效”,具有法律約束力。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呼吁各國領導人盡快簽署和批準該協定。該進程勢頭不錯,一些國家已經在4月22日的簽署儀式之前就獲得了其議會的批準。
但是各國加入究竟需要多長時間?要實現使《巴黎協定》生效的55-55門檻(55個締約國和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55%)需要怎樣的國家組合?
“《巴黎協定》追蹤平臺” 簡介
近期,世界資源研究所發布了“《巴黎協定》追蹤平臺”網站。這款交互式工具可以使民眾能夠監測各國批準《巴黎協定》的進展,并且允許用戶創建、共享和嵌入自己認為能夠實現協定生效的組合。
你可以自己嘗試一下。
撰寫這篇博客的時候,“《巴黎協定》追蹤平臺”仍是一片空白,因為其實還沒有一個國家簽署或加入了該協定。通過選定并點擊國家、地區或談判組,用戶可以看出哪些組合可能符合排放占比和國家數量的要求。
一些結論是顯而易見的:
我們至少需要四大排放體中的一個加入
正如你可以從下面的情況看出,即使世界上所有其他國家批準了該協定,如果沒有四大排放體(中國,美國,歐盟和俄羅斯)中的任何一個排放體加入,該協定就無法生效。
美國和中國可以越過大部分但不是全部的生效門檻
美國和中國均已宣布打算在4月22日簽署《巴黎協定》,并承諾在今年 “盡可能早地”加入該協定。每個國家都必須遵循其各自的國內進程批準該協定。美國可以根據總統的批復加入,但對中國來說,則還需要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的批準。
美國和中國占全球排放量的38%,這對滿足門檻要求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但我們仍然需要一些比較大的排放體盡快加入(如俄羅斯,印度,日本,巴西,加拿大,韓國和墨西哥),以盡早實現55%的排放量門檻。
目前我們進展如何呢?
一些國家(即斐濟,帕勞,馬紹爾群島,馬爾代夫和瑞士)已經完成4月22日簽署《巴黎協定》國內的審批程序。另外一些國家,如圖瓦盧則表示,他們將在簽署儀式之前完成該工作。
盡管這些國家只占全球總排放量的極小比例,但是它們帶頭實現早期批準對滿足55個國家的要求至關重要。如果其他的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和“易受氣候影響脆弱國家
論壇”(Climate Vulnerable Forum)的成員國能夠盡快批準,我們則更容易實現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