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4月19日,“展望十三五”系列報告會第七場報告會在京舉行,環境保護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吉寧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的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所面臨的形勢、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等作了生動的報告。本報今日起推出“展望‘十三五’,加快補短板”系列報道,從發展理念、環境治理、制度改革、公眾參與等方面對報告進行解讀。
剛剛開局的“十三五”,綠色是當之無愧的主色調。綠色一詞,規劃建議中出現21次,規劃綱要中出現44次,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9次。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中國,正致力于在綠色發展上尋求新突破。
4月19日,“展望十三五”系列報告會第七場報告會在京舉行,環境保護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吉寧作了題為“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 補齊生態環境突出短板”的報告,圍繞規劃綱要重點目標任務,對綠色發展做了深入解讀。
直指矛盾
陳吉寧在報告中說,規劃綱要是一份綠色發展的規劃綱要,處處體現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的要求,不但提出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的奮斗目標,設立專篇系統部署加快改善生態環境,而且在其他專篇中都有所涉及。
對于綠色發展理念在規劃綱要中的深入體現,各界已形成共識。在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看來,“十三五”規劃綱要最具特色的發展理念之一是綠色發展,最為顯著的發展目標是綠色發展目標,最重大的發展任務是加快改善生態環境。
胡鞍鋼認為,從這個意義上講,“十三五”規劃就是典型的綠色發展規劃,成為中國綠色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將引領并推動一場前所未有的綠色革命,成為世界綠色發展的創新者、引領者與先行者。
事實上,綠色發展對于當代中國之意義,絕不止于解決生態環境
問題。正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
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所說,推進綠色發展,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長期以來,在發展與保護的關系上,不少地方重發展輕保護,甚至認為環保是包袱,下不了決心改變不合理的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空間布局,甚至不惜犧牲環境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
堅持綠色發展,就是要致力于解決這些長期存在的問題,關鍵是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實現經濟增長與環境改善的雙贏。
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吳舜澤認為,綠色發展理念最大的一個突破,就是解決了發展和保護的關系問題。
李佐軍認為,堅持綠色發展,有利于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探索出“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的發展模式,從而使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三高”產業加速淘汰出局,使綠色、低碳、環保的新產業、新業態快速成長。
陳吉寧在這次報告中說,綠色發展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著重解決的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人與自然和諧的問題,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論”高度契合,從根本上更新了關于自然資源無價的傳統認識,打破了簡單把發展與保護對立起來的思維束縛。
路徑明晰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規劃綱要提出今后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其中核心的一條就是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而且把它作為單獨的一項。
在具體的指標中,資源環境指標總共有10項,全部是約束性指標,占綱要所有13項約束性指標的77%,占所有25項指標的40%,分量大、任務重、要求高、約束強。
在題為“加快改善生態環境”的第十篇,綠色發展理念體現得更突出。從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到加大環境綜合治理力度、健全生態安全保障機制等,本篇中的章節標題本身就明晰了綠色發展的路徑。
國土空間開發布局要綠色化——
主體功能區制度是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的基礎。綱要指出,要強化主體功能區作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基礎制度的作用,加快完善主體功能區政策體系,推動各地區依據主體功能定位發展。
在此基礎上,綱要進一步提出,要劃定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保護紅線,拓展重點生態功能區覆蓋范圍,加大禁止開發區域保護力度。
產業能源結構要綠色化——
產業結構方面,我國的經濟結構依然偏重,戰略性新興產業比重低。能源結構方面,能源消費總量屢破控制目標的同時,煤炭占比依然達七成左右。
綠色發展是一場發展理念的重大變革,也必將引導發展方式的根本轉型。一個基本的要求在于,發展不能再靠拼環境、拼資源,而要留足生態空間,厚植發展優勢。
政策保障措施要綠色化——
中共廣東省委黨校教授危旭芳撰文指出,綠色發展是一套完整的制度體系,既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考核評價制度,也涵蓋全面的資源生態環境管理制度。
近年來,中央深改組牽頭,推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建立八大制度,搭建起生態文明基礎性制度框架,為綠色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生產生活方式要綠色化——
綱要指出,要全面推動能源節約,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強化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加強礦產資源節約和管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倡導勤儉節約的生活方式,建立健全資源高效利用機制。
基于此要求,我們堅決反對無節制消費自然資源、無節制排放廢棄物和污染物、無節制破壞生態平衡的不可持續的生活方式,大力推行以節約資源、減少污染、保護生態為準則的可持續的生活方式。
任重道遠
陳吉寧在接受《人民日報》記者采訪時指出,綠色發展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重大變革。
以往的實踐經驗啟示我們,完成這樣的一項重大變革,往往需要一個過程來轉變已有觀念、凝聚各方合力、尋找動力源泉、探索主要抓手,不斷完善頂層設計,推動基層實踐自覺踐行。
推動綠色發展,要樹立一種觀念,這一觀念就是“兩山論”。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國家正在實施的三大戰略中,“一帶一路”建設強調共建綠色絲綢之路,京津冀協同發展將生態環保置于優先突破領域,長江經濟帶發展明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基層實踐過程中,推動綠色發展,核心是形成內生動力機制,關鍵是推動地方黨委政府履行環保職責,把綠色發展轉化為地方黨委政府和各部門的執政觀、政績觀和實踐觀。
推動綠色發展,要形成一種合力,這一合力源于共同參與。
報告會上,陳吉寧指出,從領域看,綠色發展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各方面和全過程,涉及各地方各部門各行業各階層,不只是環保部門的事。從主體看,推動綠色發展不能靠政府一家唱獨角戲,需要政府、企業、社會共同行動。
環境保護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認為,應鼓勵企業和社會的綠色創新。過去,企業和社會的創新活動主要是以追求經濟利益為導向的,現在需要把它們的創新活動引導到生態文明創新上來。
推動綠色發展,要積聚一種動力,這一動力來自改革創新。
去年以來,環境保護部創新責任傳導機制,公開約談了十幾位市級政府主要負責人。通過整改,很多被約談的地方實現了環保和發展的雙贏,綠色發展理念得以強化。
陳吉寧在這次報告會中將深化落實各項改革措施作為一項重點任務,對包括中央環保督察、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監測事權全部上收、排污許可制度、推動環保產業發展等在內的重點改革任務作出了深入解讀。
推動綠色發展,要把握一個抓手,這個抓手就是環境保護。
綱要提出,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必須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供給能力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要。
今后,衡量綠色發展成效,一個重要標尺在于,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質量是否得到了切實改善。反過來,推動綠色發展,一個重要的抓手在于,推動環境質量不斷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