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隨著2017年全國性碳排放交易市場即將開啟,定份額、做減排,成為2016年我省
碳交易建設的主旋律。近日,我省多地根據省發改委布置,開始啟動
第三方核查,摸底企業排放情況。將溫室氣體作為載體的碳排放交易,是刺激企業主動減排的市場化手段,而隨著國內交易大幕逐漸拉開,用減排布局增加收益,已成為企業和地方政府通行的做法。
碳排放交易進入倒計時
歷經5年的探索和試點,被業界緊盯許久的碳排放交易,在2016年正式進入攻堅期。進入4月,我省多家重點企業開始接受溫室氣體碳排放數據的第三方核查,而近期安陽、周口等多市地,已先后啟動應對氣候變化規劃和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編制項目的招標,涉及減排、測繪、檢測、環評等多個環節。多位政府人士向記者表示,這是在為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中的配額分配方案做準備,“企業能排放多少,需要買還是需要賣,都將在今年得到確定”。
碳排放交易,這個至今很多人感到陌生的概念,其實已經出現了20年。1997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通過艱難談判,在日本東京通過了《京都議定書》,首次將二氧化碳
排放權作為一種商品,允許進行交易。
“簡單說,就是把二氧化碳排放限定一個值,比如100,然后在這個數字內,分配給每個國家,國家再繼續往下分配。如A國獲得15指標,B國獲得10指標。如果當年A國只排放了10個指標,那么A國就可以出售這多出來的5個指標。對企業來說也是如此,多排就需要花錢買,少排就可以把指標拿來出售。”新鄉天杰能源一位負責人解釋。
為從根本上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對排放給予具體量化指標,2001年,我國確定7個碳交易試點,正式進入碳交易元年。在2015年12月聯合國氣候大會召開前,我國也正式確定,將于2017年啟動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
“我省已多次赴
深圳取經,前兩日還專門在濟源舉辦了
碳市場能力建設培訓班,各市、縣發改委主管領導都有參與。”一位市地發改委辦公室主任劉先生告訴記者,今年,我省所有參與碳交易的企業名單將會得到確定,歷史排放數據也將核查,基本完成我省對碳排放權配額的分配,如進度較快,可能會率先嘗試交易。
根據國家發改委對于全國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計劃,碳交易企業配額的核定分配,將分兩步走,第一階段主要涵蓋
石化、
化工、
建材、
鋼鐵、
有色、
造紙、
電力、
航空等重點排放企業,初步考慮將2013年至2015年中任意一年綜合能源消費總量達到1萬噸標準煤以上(含)的企業納入市場,并在2016年進行建設攻堅,全面開展計劃納入全國碳市場企業的歷史碳排放報告和核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