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
碳排放交易體系將于2017年全面啟動,未來
市場規模或過4000億元
一年的交易量30億-40億噸,現貨交易或逾80億元,市場規模有望突破4000億元。日前,公開媒體披露了未來全國
碳交易市場的數據,引起了外界高度關注。按照碳交易制度設計,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將于2017年全面啟動。
在全國高度重視
節能減排的當下,經過碳交易試點5年,碳交易已為資本市場、企業所熟知。東莞制造業對碳交易的參與也越來越多。納入廣東首批碳
排放權管理和交易的企業,東莞就有10家
電力、
水泥等行業的企業進入控排名單。東莞熟悉碳排放交易市場的分析人士指出,隨著高能耗的
造紙等行業納入,莞企將越來越多涌入碳交易市場,充分競逐碳交易帶來的市場利好。
碳交易市場前景可期
根據公開媒體報道,2017年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啟動后,有望成為繼證券交易、國債之后的第三大大宗商品交易市場。龐大的市場規模,日益收緊的
節能減排金剛箍,無疑為今后的市場前景埋下了伏筆。
根據2015年9月中美聯合聲明,中國對碳排放做出了減排承諾,即到203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要下降60%-65%,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左右。聲明明確,計劃在2017年啟動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涵蓋
鋼鐵、電力、
化工、
建材、造紙和
有色金屬等重點工業行業。
與此同時,公開信息披露,中國承諾推動低碳建筑和低碳
交通,2020年城鎮新建建筑中綠色建筑占比達到50%,大中城市公共交通占機動化出行比例達到30%。
前述東莞碳排放交易分析人士認為,隨著納入碳交易的行業范圍擴大,交易市場規模和企業體量均進一步放大,加上制度設計對交易風險等細節的完善,對資本進入碳交易市場的吸引力必然得到強化。
從北上廣深等7個試點地區的交易數據來看,企業對碳交易的熱情比較高。2013年12月廣東省碳排放權交易啟動首日,總成交量超過了12萬噸,成交額突破了722萬元人民幣。值得注意的是,廣東碳市60元/噸的開盤價,超過了
北京、上海和
深圳的水平。隨后,廣東還推出碳交易的金融產品,通過碳交易
衍生品吸引中間商、投資機構進場,解決企業的減排融資
問題。
2011年,我國確定北京、上海、廣東等7個地區為碳交易試點,試點碳排放交易總量占據當地碳排放總量超過40%,覆蓋了高耗能產業。2015年12月披露的信息顯示,截至當年10月底,試點地區的累計配額公開交易量超過4600萬噸,累計成交額超過13億元人民幣。
莞企早入市早受益
2014年度,東莞納入廣東首批碳排放權管理和交易的10家企業,主要分布在電力、水泥行業。這也是東莞企業在碳交易市場的首秀。目前,東莞已經有幾十家企業納入省碳交易平臺。
對此,有分析觀點指出,東莞企業納入交易平臺的數量擴大,既說明控排的任務重,又顯示出企業將早從碳交易受益。前述東莞分析人士認為,這也是一種示范效應,企業交易節能減排帶來的碳排放量額度,以此獲得碳排放利潤,可激發更多的企業自主轉向綠色生產。“節能減排要投入,也可產生額外的效益。”
進入碳交易市場的利好是顯而易見的。以一家發電企業為例,經過大力節能減排后獲得富余的
碳配額,通過交易市場出售后,能夠更好地升級減排設備,提升減排能力,進而擁有更充裕的排放量。值得期待的是,隨著資本進入碳交易市場,碳配額溢價空間放大,企業減排收益也越來越大。
據記者從省發改委了解到,根據廣東試點碳交易方案,首次配額發放按照部分免費發放和部分有償發放兩種方式進行。2013年-2014年控排企業、新建項目企業的免費配額和有償配額比例為97%和3%,到2015年比例調整為90%和10%,再往后有償配額比例逐步提高。前述東莞分析人士指出,有償配額比例的提高,對綠色企業來說是無限商機。
值得關注的是,區域合作也給東莞納入碳交易市場的企業帶來商機。在2015年8月舉行的綠色低碳發展“十三五”規劃專家研討會上,有專家指出,由于深圳碳交易納入的行業多達26個,而廣東省僅4個行業,因此未來深圳、東莞可以在拓寬和完善碳交易的企業范圍上進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