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氣候大會195國首度接受2℃紅線
在38年后的2015年12月,在法國舉行的巴黎氣候大會終將被歷史銘記:在本次會議上,195個國家終于達成了歷史性的
減排協議:確保從前工業化時期到2100年,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不超過2℃,并爭取將升溫控制在1.5℃內。
對于各國的政府代表團而言,這確實是激動人心的一刻:“2℃”早就不是第一次在公開場合露面,包括瑞典在內的許多國家都曾為了把它列入成文協議而做出過努力。然而,在2009年G8會議、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以及2010年坎昆氣候大會上,關于“2℃”紅線的提案最終都因為各國的利益分歧
問題而石沉大海。
在巴黎氣候大會上,人類第一次完全一致地接受了這個數字,這一次人類終于為共同控制氣候變暖做出了一致努力。專業人士認為,這項協議在氣候治理領域的重要性,不亞于1997年制定的《京都議定書》。《京都協議書》在50個國家(不包括超級大國美國)的一致同意下,要求2008年至2012年間,溫室氣體排放量與1990年相比減少5%。
不過對巴黎氣候大會的歡呼聲顯然遠遠大于憂慮:2℃紅線會到來嗎?如果真的來臨,地球真的會瀕臨滅絕嗎?
存在分歧的數字“2”
答案是:不一定。在學術界,關于2℃是否合理的爭論就和“蛋生雞和雞生蛋孰先孰后”的分歧一樣多。早在2014年10月,美國氣候分析專家大衛·維克多(David Victor)和查爾斯·肯奈(Charles Kennel)就認定這一目標完全沒有科學意義。賓州州立大學氣象學教授也表示,這個目標“完全不恰當”。在一些研究中,有人覺得2℃的要求太高了,甚至建議將標準下調至1.5℃。英國里丁大學教授奈杰爾·阿諾爾(Nigel Arnell)則認為,1.5℃和2℃一樣沒有科學依據,很難說明它的優勢。更多的人覺得,2℃的安全紅線毫無作用,因為按照目前的升溫速度,在未來的數十年內,全球氣溫遲早會突破這個極限值。
更何況,支持2℃的那一派,雖然不斷用地理、氣象學、物理學的高深知識來論證2℃存在的合理性,但這座高塔的根基卻是脆弱的:就連諾德豪斯本人也承認,這個數字的提出,本身就沒有科學依據。世界權威的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起草人之一——佩特拉·查克特(Petra Tschakert)坦言,氣候評估報告中的2℃安全紅線并非出于嚴謹的科學推算,而是被聯合國強制要求納入。
眾所周知,全球氣溫升高會帶來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以及深海環流的改變,進而影響氣候系統、造成淡水資源短缺。如果你看過電影《后天》,就會明白氣溫升高最終會給人們帶來多嚴重的后果。
不過,氣溫升高每分每秒都在發生,海平面高度以及極端天氣也在呈逐年遞增的狀態。幾乎沒有學者可以論證,當2℃真的到來那一天,海洋會完全淹沒大地、極端天氣會多到令人類無法生存。
那么,為何在科學界仍然存在爭議的數字,在巴黎氣候大會上就成為了一條“鐵律”了呢?那句“若超過2℃,地球將遭遇破壞性的變化”的宣傳語至今仍然字字錐心,是什么讓它堂而皇之地走向全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