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張承惠認為,未來,中國金融在國際上有話語權的領域可能包含兩個方面,一是綠色金融,一是互聯網金融。當前,國際經濟格局需要進一步推進區域合作,綠色金融領域是很好的切入點。
數據分析發現,目前全球在綠色經濟方面的投資嚴重不足。同時,近年來,在英國倫敦股票交易所和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企業中,與二氧化
碳排放密集度相關的上市公司分別提高了7%和37%。這說明,國際主流的資本
市場仍然為石油煤炭的傳統能源服務,對新型能源服務不夠。
據易碳家了解到,
全球20國集團(G20)在2009年就已承諾將逐步停止對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支持。但是,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發布的數據,目前這些國家給化石燃料的補貼依然高達人均1000美元。這表明,雖然國際社會非常關注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但各國在這方面的力度仍然不夠。
隨著綠色金融理念的推廣,近年來不少國家和機構也開始行動。比如,巴西、挪威等國政府,以及歐盟英格蘭銀行等都已經開始支持綠色金融發展。但總體來看,真正把綠色金融做好,得到國際社會認可的國家和機構還很少。
在綠色金融方面,中國具有領先優勢和話語權。據易碳家了解到,近年來,綠色金融幾乎在所有領域都有較大推進,如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最近,綠色保險又有新動向。
四川、
青海都在擴大環境污染保險和責任保險的覆蓋面,細化有關制度和管理辦法。
另外,我國也開始重視綠色GDP。目前,環境保護部已完成綠色GDP核算有關技術規范,并確定在
安徽、
海南、四川、
云南、廣東
深圳等地開展試點工作。
同時,我國在如何核算綠色GDP、如何衡量環境污染負資產對GDP的影響等方面,也領先于不少國家。
未來,我國可以在綠色金融的很多方面與其他國家展開合作。
一是中介服務體系方面。通常,金融部門不了解產業部門。比如,對銀行來說,判斷項目是否是綠色項目,不能只憑感官衡量,必須要有一整套完整的評價體系和技術指標。如果金融機構自己評估,成本高,而且專業性不一定強。因此,要借用社會力量,發展
第三方評估機構。
在第三方評估領域中,我國和國際合作的空間非常大,可以通過
政策鼓勵和制度調整,來發展第三方綠色環保項目的評估市場。
二是綠色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是推廣自然資產負債的概念。這一概念在我國還沒有得到普及,不少地方政府也沒有深刻理解。但是,環境保護部在推行綠色GDP核算時,已經把環境成本盡可能地量化到GDP核算指標中,來反映和評估目前還沒有被市場價格所反應的部門。因此,推廣自然資產負債,我國已經有了良好開端。
我國還應建立一些綠色的評級體系進行評級試點,了解綠色因素對地方政府以及企業評級的影響,包括影響路徑和影響程度。在這方面,也可以在國際上開展深入合作。
三是綠色項目的信息系統建設方面。信息系統建設,可以幫助政策制定者決定政策的方向和具體內容,也可以為市場的投資者在投資和銀行授信時作重要參考。
四是綠色債券市場方面。今年,中國農業銀行在英國倫敦證券交易所發行了100億美元的綠色債券,引起了很大的國際反響。實際上,英國對于與中國合作推進國際綠色債券市場建設,非常有積極性。據易碳家了解到,雖然此次100億美元綠色債券的成本偏高,但隨著綠色債券市場發展,未來綠色債券成本還會下降。
五是綠色信貸和其他綠色投資項目證券化。在這方面,政府也應加強引導。比如在一定的區域內建立綠色專項基金,或者在金磚銀行、亞投行及國際組織中強化綠色導向,對信貸對象和各種信貸組合,加上基于綠色金融標準的評估,以便在全球引導更多的綠色投資項目。
整個綠色金融鏈的上下游都可以進行國際合作。在上游,綠色金融理論剛剛起步,研究人員缺乏,無論是理論空間還是實際操作空間都很大。我國可以以此入手,做好綠色金融理論研究,有效拓展國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