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在2016博鰲亞洲論壇“全球氣候治理的新格局”分論壇上,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向騰訊財經透露,有關部門正在制定碳市場方案,包括確定碳的價格機制,確定碳排放總量,將其分配到各重點排放單位。
解振華表示,中國要想實現承諾,即在2030年達到碳排放高峰,需要投入41萬億人民幣。“截至2015年,已經投入11萬億元,還有30萬億的市場空間。”解振華認為節能減排產業將逐漸壯大,成為國家新興戰略產業。
另外,氣候變化是一個全球性
問題。2015年年底,186個國家在《巴黎協議》上簽字,承諾將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的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并承諾盡一切努力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
但在博鰲論壇上,國內外專家都表示了擔憂:“雖然各國在巴黎協議上作出了承諾,但是能否落實還是未知數。”
解振華指出,落實《巴黎協議》的最關鍵在于發達國家能否兌現自主減排承諾,并且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資金支持。在巴黎談判上,發達國家作出承諾,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000億美元的資金。
“中國將出資200億人民幣建立南南合作基金,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解振華表示,中國會履行自主減排承諾,在經濟結構轉型、
節能減排、發展可再生能源、植樹造林增加森林
碳匯等方面努力。
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估計,66%的概率能夠將地球升溫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