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這份研究一起發布的一篇文章中,利茲大學氣溶膠和氣候學副教授Dominick Spracklen寫道:“這意味著,通過整體控制中國的空氣污染物而取得快速削減全球暖化的效果是困難的——(我們)將需要對溫室氣體排放的特別關注?!?/div>
研究報告的作者們指出,目前,各國根據“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分擔
減排責任,但新發現可能為國家氣候
政策和國際環境外交提供“科學基礎”,這可能讓國際氣候政治變得更加復雜。
這項研究量化了目前空氣中存在的、人類活動產生的、對全球氣溫有影響的10種主要氣體和顆粒,并以此來計算中國在1750到2010年間,對人類活動所致的全球氣候變化的整體“貢獻”。
這些氣體和顆粒包括可以導致暖化的二氧化碳、甲烷和黑碳,而硫酸鹽氣溶膠是主要的降溫物質。和暖化效應可能很持久的溫室氣體不同,后者的降溫效果通常很短暫。
報道稱,雖然在1980到2010年間,中國對全球化石燃料相關碳排放的“貢獻”幾乎增了三倍,但同期硫酸鹽和硝酸鹽的排放也大幅上升,整體來看,兩者將中國對全球暖化的“貢獻”穩定在10%左右。
報道認為,10%比中國在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中的占比26%要低得多,這意味著,雖然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但中國應該承擔的減排責任本應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