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暖挑戰氣候安全
近百年來,受自然和人類活動的共同影響,全球氣候正經歷著以變暖為顯著特征的變化,給人類帶來不可回避的氣候安全
問題。
中國氣象局今年1月發布《2015年中國氣候公報》稱,2015年是有現代氣象記錄數據135年來全球平均氣溫最高的一年,中國是自1951年以來平均氣溫最高的一年,這一方面受全球變暖的大背景影響,另一方面,與正在發生的超強厄爾尼諾有關。
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的資料顯示,2015年,熱浪波及到了世界各地,許多地方高溫記錄都被打破了。西班牙新的溫度紀錄是5月份巴倫西亞和蘭薩羅特的46.2℃,比之前的當月紀錄高出6℃。埃及的最高溫度出現在盧克索的7月,高達47.6℃。南非的記錄發生在弗雷登達爾的10月份,達48.4℃。
據預測,從2016年~2035年,地球表面溫度可能繼續升高0.3℃~0.7℃。具體而言,地球各處升溫也呈現區域性差異,北極地區升溫快于其他地區,陸地升溫快于海洋。
針對全球氣溫創新高是否與溫室氣體排放有關的問題,我國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正研級高級工程師巢清塵介紹,造成全球氣候變化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是外部強迫,包括人類活動排放溫室氣體、火山爆發等都是外部強迫的因素;二是內部系統的變率,如海洋、海氣相互作用,陸氣相互作用等,導致氣候系統內部變率發生。而國際研究表明,人類活動排放造成了過去上百年的氣候系統變暖。
伴隨著熱而來的就是干旱。2015年,干旱跟往年一樣,繼續肆虐巴西東北部和北美西部,導致阿拉斯加出現破紀錄的野火季。中美洲、加勒比地區和南部非洲也受到了降雨不足的影響(厄爾尼諾現象使之加劇)。印度西南季風降雨量低于常值。干旱為印度尼西亞的極大野火火上澆油,并影響了周邊國家。
專家表示,盡管從全球來看,平均降水量在增加,但地域差距很大,干的地方更干,濕的地方更濕。2015年自然災害影響了1億人口,其中受旱災影響就達5000萬。
隨著增溫后的大氣能夠保持更多水分,暴雨事件在不斷增加。2015年1月,非洲的馬拉維共和國爆發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洪水。在巴基斯坦的季風期,一個臺站記錄了24個小時540毫米的降雨,而這個國家的年均值只有336毫米。印度城市金奈12月1日~2日24小時內的降雨量高達500毫米,前所未有;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12月5日打破了24小時降雨量紀錄:坎布里亞的降雨記錄為341.4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