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產業是新動能
王小康:在技術、資金、管理方式、體制等方面,節能環保行業都面臨著阻力。從企業角度來講,我們當然希望擁有更多的技術,不要完全寄希望于政府給予更多的
政策支持。但是,環保產業如今處在
市場不完善的時候,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給予支持,比如財政補貼。
另外體制上也要有些調整。我們希望建立全國性的公平公正公開透明且可以規范競爭的環境保護市場,這樣企業入場后全憑本事競爭,政府只要把市場建立起來,企業就可以自己去做。
不過,現在還差很遠。比如垃圾處理,現在的機制是把垃圾交給城市管理。城市怎么管?外來企業和本地企業被分割開來,條件要求不一樣,市場并不是完全開放的。當然這是體制
問題,不是地方政府刻意要這樣做。按道理應該選擇最優秀的企業投資運營建設,可因為市場不是完全公平競爭的市場,有時候往往不是這種結果。
政府只要建立、培育市場,監管入場企業,設定準入條件,確定標準,其他的都可以交給企業。
《21世紀》:你如何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環保又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王小康:過去幾十年的高速發展中,總的來說是需求巨大,企業只要能生產肯定能賣出去。煤炭緊缺時,只要能挖出煤,就賣得動。而在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中,又伴隨著其他方面的發展,比如城鎮化的高速推進,最終導致需求一直呈上升趨勢,掩蓋了結構性的問題,所以才導致當前產能過剩,
鋼鐵、
水泥、煤炭產量都過大的情況。但是我們有些產量又太少,比如說油氣短缺,天然氣大部分靠進口。
由于在發展過程當中,只要能夠生產出來就能賣出去,所以對產品能耗的關注不高。那時候價格便宜,不太關注生產過程中排放的污染物,甚至沒有很好的監測,不知道排放量。現在發現,污染物的排放、能耗、資源利用效率成了制約我們經濟發展的嚴峻問題,比如我們國家生產1噸鋼消耗的資源遠高于其他國家。
結構性改革主要是調整這樣的結構。經濟雖然從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增長,但產品要向中高端發展,盡可能地減少低端產品。以鋼鐵為例,如果我們8億多噸的鋼鐵大部分是高端的,出口全球的,那叫什么產能過剩,可我們絕大部分是中低端產品。
在這個過程當中,節能環保的特點和優勢就出來了。我們行業降低能耗,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是唯一一個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的產業,對調結構有直接幫助,能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正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所說,要“把節能環保產業培育成我國發展的一大支柱產業”。
(原標題:“十三五”環保節能工程需投1.2萬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