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近來組織了一系列研討會,其中區域尺度上氣候變化預估和影響評估如何更好地結合,是會議的重點議題之一,也是未來氣候變化研究的重要發展方向。
我國目前住宅能耗(采暖和制冷)大約占全部能耗的20%左右。未來全球變暖將使采暖需求減少,制冷需求增加,但兩者綜合起來的結果會怎樣?為回答這一
問題,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和國家氣候中心的研究人員基于一個高分辨率區域氣候模式的結果,使用度日方法開展了相關研究。首先對度日的直接變化進行分析發現,作為一個中高緯度國家,中國未來采暖度日將大幅度減少,制冷度日則相對有較少增加。但實際上住宅能源消耗同時取決于人口分布情況,因此在國內此類研究中,首次引入當代和未來人口分布數據,對所得到的度日結果進行了加權。
最終結果表明,如果按照傳統的采暖和制冷的國家標準,未來制冷度日的增加和采暖度日的減少會處在同一個數量級上,如果以兩者之和作為總需求,未來住宅能耗在不同溫室氣體排放情景和不同時段下均表現為約15%的減少,同時伴隨著區域(北方減少,南方增加)和季節分布(冬季減少,夏季增加)上的變化。
中國傳統的采暖標準制訂于1950年代,即供暖以秦嶺-淮河線為南界,制冷的目前標準為26℃。將其改為目前歐美國家普遍使用的標準,即在18℃和22℃時分別開始采暖和制冷,能源消耗量則在未來不同情景和不同時段有80%左右的增加。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由單純的氣候因子(度日)到最終的實際能源需求,尚需開展更多的工作,包括在廣泛和深入的調研基礎上,引入和考慮更多影響因子(如局地經濟發展水平、房屋結構、生活習慣)等,以最終得到未來能源消耗和需求的更可靠結果,為國家和區域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