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碳排放權交易是一種“創建市場”的減排政策性工具,與其他交易不同,碳排放權“資產”產生的前提是人為對碳排放總量進行設定和對排放實體的有效監測。其中,不可或缺的就是第三方認證機構。
在核算和報告指南中,通過一些基本內容的設置,可以幫助企業更加清晰、全面地對自身碳排放情況進行梳理,同時,也便于其向政府提供真實、準確的排放數據。
近百年來,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增加,全球氣候變暖,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與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溫室氣體,降低碳排放已成為世界各國遏制全球變暖的共識。
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國際上建立起許多促進溫室氣體減排的制度。碳排放權交易是當前最有效的減排手段之一,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也是當前全球潛力最大的交易市場。碳排放權交易
市場的正常運行,需要進行碳排放和碳減排認證,這不僅是國際通行做法,也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基礎性工作。
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擴大碳排放權交易試點。這是我國對進一步推進、深化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工作的方向性指示。2014年,繼湖北、重慶
碳交易試點啟動
運行后,全國7個省/市的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全部上線交易,其中五個試點順利完成首次履約。同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提出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加快建立全國碳交易市場。近期,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2015年將是全國碳市場準備的關鍵年,2016~2019年是全國碳市場的第一階段,2019年以后是第二階段,將啟動碳市場的“高速運轉模式”。
這一系列舉措,無不說明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下,推進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積極性與迫切性。在這一推進過程中,第三方認證機構的參與是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第三方認證機構,在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