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部的夾擊
在2014年前,這場圍繞工業
節能的權力博弈主要在發改委環資司與工信部節能司之間展開。然而從2014年中旬起,隨著《新環保法》的醞釀實施。環保部一躍之間成為強勢單位,工業節能行業從楚漢相爭演變為三部委博弈的格局。
其實,在環保部以及各地環保局內部并沒有相應的節能司或節能處主管工業節能,但是各地方環保局對工業用戶的管理主要體現在監察與環評審批上,這兩項職能與各地經信委多有重疊。
眾所周知,環評報告已經成為工業項目的準入門檻之一。一般來說,經過發改委或者工信部立項后的工業項目,必須通過環評審批才能實施,特別是《新環保法》實施后,環評成為工業項目的紅線。此外,《新環保法》與之前最大的不同,就是體現出了環保部門話語權、決定權和執行權。所謂話語權,就是在和其它部門聯合執法的時候發揮主導作用。
河北省廊坊市某節能公司負責人告訴《能源》記者:“從2014年起,廊坊市開始大氣污染防治計劃,其中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向工業用戶推廣煤改氣,但是負責煤改氣的實施主體是環保局,整改監察對象都是工業企業。基本上每次針對工業用戶的監察,環保局監察大隊都會隨政府領導一起,甚至城建、環衛、城管部門都會參與,但是卻不見經信委的相關人員。后來,地方環保局的一些領導干脆也兼任地方政府某個職務,現在環保部門很強勢,很多環保局都有地方政府的后臺。”
其實,相關文件顯示,各地經信委節能中心均設有節能處,節能監察工作也是節能中心的重要工作職責,然而,事實上,支持經信委節能監察的政策更多是來自于工信部出臺的相應措施,在多數人看來,這更類似于一種指導性的文件,并未賦予經信委相應的執法權。而《新環保法》頒布后,環保局有了相應的執法權,這導致了工業用戶更看重環保部門的執法,與之相對的是地方經信委主管節能監察的職能被再次稀釋。
此外,在關于工業節能標準制定上,兩大部門之間的政策也有諸多沖突。一位前國土資源部專家告訴《能源》記者:“由于我們工業節能理念被過多的專注在工業鍋爐上面。所以無論發改委、環保部門、地方經信委都把眼光聚焦在工業鍋爐的淘汰和改造上。例如環評報告上現在有很重要一項指標就是生產過程中的煤耗,這和地方經信委的指標有重疊。所以現在企業面對的排放標準五花八門。但最終結果哪些部門主導工業節能,其本質還是部門之間博弈的結果。”
據《能源》記者調查,在河北省廊坊市,主要負責工業鍋爐的主管單位是地方環保局,到了
湖南,則由當地經信委負責,但是到了
江蘇一帶,則是地方發改委,各地現狀不同,給一些企業造成了很大的困惑。
中國
電力企業聯合會一位專家此前在接受《能源》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么多部委,制定了有排放要求、規劃要求、總量要求、甚至還有特殊行動計劃要求,在制定這些要求之時,是否有相關文件能理清他們是什么關系呢。這些標準都代表著政府的
減排意志,最終落實到企業,反應出來的都是企業采取什么措施,可根本不都是一件事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