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消融是冰的融化和蒸發引起的冰川消耗現象,是冰川物質消耗的主要方式,其數量取決于冰川所在緯度(溫度)和冰面污染程度。冰川消融的方式有冰面消融、冰內消融和冰下消融,以冰面消融為主。研究冰川消融是分析、預測冰川進退的重要途徑。
我國是世界上山地冰川最多的國家之一,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和高山地區,那里也是許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此外,冰川是我國西部干旱綠洲的命脈。冰川變化直接影響綠洲地區的生存和發展,也影響大江大河水資源的補給。
研究顯示,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我國和世界的冰川都處于消融退縮狀態。《自然·地球科學》公布的一項研究顯示,1960年以來,中亞地區山脈冰川快速融化,速度高于全球高山冰川融化平均速度。只不過,有些冰川退縮比較強烈,有些緩慢。如在青藏高原東南部、橫斷山區和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以及外圍地區,冰川的退縮比較強烈,而在高原腹地,冰川的退縮相對緩慢。
作為我國冰川研究的發源地,祁連山七一冰川近年來消融明顯。20世紀70年代,七一冰川物質平衡年平均為360mm,處于較大的正物質平衡狀態;1984年~1988年間物質平衡年平均為4mm,基本接近零平衡狀態;而2001年以來,冰川物質處于逐漸增大的虧損狀態,年平均虧損量超過400mm。
冰川大量消融不僅對海平面升降有重要影響,而且還會導致一些自然災害的發生,如冰湖潰決、洪水、冰川泥石流等。在青藏高原東南部和喜馬拉雅山等地區較為突出。歐洲阿爾卑斯山等地區冰川融水是重要的水電資源,冰川變化對能源供給影響巨大。
此外,冰川消融還會導致固體水資源的儲量減少,造成水資源短缺。根據此前的研究,全球有超過10億人口飲用水的一半來自積雪和冰川的季節性融化,這些人口主要分布在亞洲和南美洲地區。而對于中亞等一些依賴雪水的干旱地區,冰川的作用更重要。在我國受此影響較大的是我國的干旱地區,如
新疆的南疆,那里的農業和牧業主要依靠雪山融水,塔里木河與河西走廊也主要取決于冰川補給。
另外,冰川融化對旅游業也會帶來重大影響,一些以雪山冰川著稱的景點有可能消失。如我國玉龍雪山冰川等緯度較低的冰川,會首當其沖受到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