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經濟發展方式向低碳化轉型
中國高度重視氣候變化
問題,把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作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和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重大機遇,將低碳發展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途徑,以控制二氧化
碳排放為載體,以低碳技術和低碳制度創新為保障,加快形成以低碳為特征的產業體系、能源體系和生活方式。
中國對氣候變化問題的基本認識
氣候變化是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需要國際社會攜手應對。多年來,各締約方在公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這一基本共識下,不斷強化行動,取得了積極進展,也使氣候制度逐漸成為全球治理的一個重要內容,成為規制未來全球環境與發展的重要制度。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不僅在科學認識上正確到位,而且在發展理念上主動引領。
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氣候變化是全球性挑戰,任何一國都無法置身事外,應對氣候變化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負責任大國應盡的國際義務,這不是別人要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要做。《中國國家自主貢獻》文件強調: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提高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不僅是中國保障經濟安全、能源安全、生態安全、糧食安全以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深度參與全球治理、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全人類共同發展的責任擔當。
中共十八大報告將低碳發展放在重要位置,首次提出要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2015年4月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維護全球生態安全的重大舉措,要堅持把低碳發展作為基本途徑。《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首次提出,要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實現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水平上升,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建議明確要求主動控制碳排放,著力推動低碳發展,推進能源革命,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推進
交通運輸低碳發展,有效控制
電力、
鋼鐵、
建材、
化工等重點行業碳排放,支持優化開發區域率先實現碳排放峰值目標,率先實施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