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普遍認為,亞洲東部亞熱帶森林固碳能力弱,但實際并非如此。在1月20日舉行的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
認證及相關
問題”階段性進展報告發布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呂達仁說,“碳專項”構建了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清查體系,完成了我國六大主要生態工程固碳評估等,發現我國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及應對氣候變化潛力巨大。
據悉,“碳專項”布設了全國范圍森林、灌叢、草地、農田各類生態系統的調查樣地,按照布點首次展開針對陸地生態系統固碳功能的全國尺度綜合調查,實現了全國范圍內樣地設置、樣品采集和測試分析標準化。
呂達仁說,專項生態固碳任務群專家們基于16000個樣地數據評估發現,我國陸地生態系統碳貯量約96.13PgC(10億噸碳)。其中,森林碳貯量約30.83±2.04PgC,約占碳貯量32.1%;我國為主體的亞熱帶森林是巨大
碳匯能區,碳貯量約38.74±7.14PgC,約占我國陸地生態系統碳貯總量的40.3%,大氣氮沉降等全球變化因素還將進一步提升該區域森林碳匯強度;農田碳貯量約13.90±2.313.37PgC,約占碳貯總量的14.45%,而我國保護耕作制度使得農田土壤表層(0—20厘米)碳貯量逐年增長,秸稈持續還田具有更大碳匯效應。灌叢、草地碳貯量約為5.65±1.48、25.41±1.44PgC,分別占碳貯總量的5.9%和26.4%,在全球碳平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我國首顆碳衛星將于今年下半年首發,“碳專項”研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碳衛星短波紅外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反演方法,達國際先進水平,并建立了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的溫室氣體監測與驗證站網。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毅說,屆時,我國將形成獨立自主的“天—空—地”一體化溫室氣體遙感監測體系,全面獲得溫室氣體濃度和分布動態數據。
據統計,整個“碳專項”共發表高影響因子期刊文章2000余篇。呂達仁說,“目前,專項成果已在一些領域得到了部分應用。未來也會為區域發展、
減排工作提供扎實的科學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