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是全人類共同關注的議題,節能減排也越來越成為世界各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了解到,我國科學家利用5年時間,終于摸清了我國碳排放的“家底”,探明了我國溫室氣體的“來龍去脈”。該成果也成為了日前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的一大學術亮點。
這一研究被科學家命名為“碳專項”,全稱為“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
認證及相關問題研究”。它是中科院于2010年底啟動的先導專項之一,數千名科技人員發揮學科交叉的力量,對相關問題進行了持續深入研究,“著力解決應對氣候變化的區域碳源匯監測與碳收支定量認證中的重大科技問題”。
“碳專項”體系龐大,研究人員將其劃分為5個任務群:包括“排放清單任務群”、“生態系統固碳任務群”、“氣候敏感性任務群”、“影響與適應任務群”和“綠色發展任務群”,每個任務群包括若干個研究項目。這些任務群相互補充,不僅要弄清楚我國的碳排放、碳吸收(
碳匯)的總體情況以及細節,還要研究二氧化碳對氣候變化的影響,氣候變化對地球的影響,以及在此基礎上探索中國特色的綠色低碳發展道路。
在這一總體研究框架下,專項的部分單項成果已陸續發表于國際權威雜志。科研團隊首次基于實測排放因子核算了中國碳排放總量,發現這一數值比先前估計低15%。該結論在《自然》雜志發表后,引起了國內外科學家的關注,也為我國在氣候談判中增加了話語權。研究人員還證實了荒漠區地下咸水層是一個尚未被認識到的碳匯,這一研究或改變全球碳匯的認知格局。
“目前,碳專項已經圓滿完成了既定目標。”碳專項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呂達仁告訴記者,碳專項產出了十余項標志性成果,包括通過系統監測獲得了我國能源消費量、碳含量和碳氧化因子的關鍵參數,構建了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清查體系,發展了首套中國均一化百年氣溫序列集,建立了碳收支觀測平臺系統和碳收支數據庫系統等。
據統計,整個“碳專項”共發表高影響因子期刊文章2000余篇。呂達仁介紹,碳專項的實施全面提升了我國在溫室氣體排放認證方法論與技術體系、陸地碳收支定量評估與認證、生態系統與氣候變化科學研究、生態系統增匯技術與措施、區域碳收支調控管理
政策等領域的整體科研水平。“目前,專項的成果已經在一些領域得到了部分應用。未來也會為區域發展和減排工作提供扎實的科學支持。”
碳專項的科學家也協同參加了我國首顆碳衛星的反演算法的建立,支持該星將于今年下半年的首發。專項設立的“衛星反演溫室氣體凈排放”項目,在其中建立了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的溫室氣體監測與驗證站網,將長期支持高水平的地面監測與衛星驗證。該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劉毅研究員表示,“屆時,我國就可以形成獨立自主的‘天-空-地’一體化的溫室氣體遙感監測體系,將能夠全面獲取溫室氣體濃度和分布的動態數據。”
同時,作為標志性成果之一,“碳專項”提出了我國可持續的綠色低碳發展政策。專項“綠色發展任務群”五年來共提交政策咨詢報告20多份,對政府決策起到了很大的支持作用。
研究發現,僅僅依靠單一政策中國是不可能出現碳排放峰值的,通過借助不同的政策組合,中國碳排放出現峰值時間大約在2027-2045年之間。另外,中國要提前達到碳排放峰值,需要付出一定的經濟代價。
“碳專項為國家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戰略提供了較好支持。但作為一個快速轉型的國家,當前我國綠色低碳發展面臨的國內外形勢與專項立項時的情景完全不同。中國科學家將根據新形勢,聚焦國家需求,進一步開展相關研究。”呂達仁說。
記者了解到,在碳專項的研究基礎上,我國“十三五”期間還將繼續開展一系列的關于氣候變化的研究,比如科技部組織的“全球變化及應對”、“氣候變化影響適應研究與減緩技術研發”、“關鍵生態屏障區生態恢復與保護”等專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