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英國學者提出,各國政府不應放棄碳捕獲與封存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因為這是全球能夠以負擔得起的成本,大幅減少二氧化
碳排放最現實的途徑。
碳捕獲與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指的是將大型污染點源排放的二氧化碳收集起來,
運輸至存儲地點,以防止其進入大氣層。碳捕獲與封存技術一度得到了各國政府和企業的大力支持,但近幾年卻不再被公共和私人部門出資者青睞。對此,英國劍橋大學技術
政策高級講師大衛·邁克爾·萊納(David Michael Reiner)近日在《自然·能源》(NatureEnergy)期刊發文表示,人們只能通過建設和測試大規模示范項目,來了解碳捕獲與封存技術在哪些方面有效、哪些方面存在缺陷,如果各國現在就放棄該技術,相當于拋棄了未來低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該技術常常是
化工、
鋼鐵、
水泥等污染行業
減排的最可行手段,特別是在電池技術取得突破之前,它仍將是工業綠色化的主要途徑。
萊納認為,碳捕獲與封存項目受冷落的原因有以下兩點。
第一,與太陽能或風能示范項目不同,考慮到商業性發電站的規模以及確定二氧化碳存儲地質條件的需求,碳捕獲與封存示范項目必須是大規模的,一個項目就會耗資10億美元左右,這對金融危機后十分緊張的政府預算而言是一筆巨大開支。而碳捕獲與封存項目資金幾乎只能來自于政府。
第二,2008年之前,各國聚焦于制定各自的碳捕獲與封存示范項目組合,而非通過合作制定全球性組合;2005—2009年間資助碳捕獲與封存項目的熱潮中,各國獨立地啟動了各自的項目,其中只有少數被保留至今。
萊納表示,“碳捕獲與封存不是一種單一技術,而是一整套技術組合。”建立全球性碳捕獲與封存示范項目組合有助于各國相互學習借鑒,降低碳捕獲與封存技術的風險;如果沒有這樣的嘗試,很難想象國際社會能將全球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