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光伏產業發展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在國外,近年來國際經濟風波不斷,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金融海嘯席卷了全球,隨著金融系統崩潰光伏產業等實體經濟也不免于難。多晶硅的價格大幅度下跌,光伏產業出現大量存貨積壓和減值虧損,由于國外
市場的萎縮,出口量減少,光伏裝機需求量下降,許多依賴出口的企業停產倒閉。2011年因歐債危機國外市場再次被擠壓,對于當時非常依賴歐洲市場的中國光伏無疑是重大打擊。而歐美出于貿易保護等原因對我國光伏實行的“反傾銷反補貼”策略在今后短時間內會繼續存在,對美國和加拿大出口的光伏組件量也很難有所起色。
如今是經濟全球化時代,國與國之間的羈絆越來越緊密,倘若一國發生了危機,其他國家很難獨善其身,因此我們必須警惕外貿風險,做好應對準備,當危機真的發生也不要慌張,要冷靜思考從危機中尋找生機,比如在過去兩次危機中,多晶硅價格下跌一方面是會讓企業存貨減值,但同時也使得光伏產業的生產成本下降;在危機中倒閉的大多都是生產技術比較落后的小企業,為其他生產技術較先進的大企業騰出了市場,加速了行業整合,促進技術集中。
在國內,如何擴大光伏內需是首要任務。如今中國光伏在歐美“雙反”的壓力下,國外市場環境變得惡劣,所以需要把發展的注意力轉向國內,而且國內的光伏市場有很大的潛力。在國內,光伏電站主要分為地面電站和分布式電站,其中地面電站主要建設在我國西部,利用上西部廣闊的土地和豐富的光照,然后通過電網向外輸送
電力,西電東送就是一個例子;而開發國內光伏市場的關鍵在于分布式光伏發電的推廣,為此國能局制定了在2014年光伏分布式的新裝機量要達到800萬千瓦,超過總光伏裝機量的一半,而且下達了分布式光伏發電應用模范區建設的通知,意在通過分布式模范區的成果來鼓勵社會投資參與分布式光伏電站的投建活動中來。但目前分布式光伏電站的商業模式并沒有真正形成,電網接入仍然困難,由于電網建設跟不上,導致出現“棄光”現象,這種現象在西部尤其嚴重,而且隨著傳統能源的減少,清潔能源發電比例會上升,電網應該升級到能同時接納多種源電力。
中國的光伏產業之所以有現在的成績,是因為一直有國家的優惠
政策推動著,大到指導意見,小到各種優惠稅率和補貼,其中我國光伏補貼有示范項目初投資補貼和電價補貼兩種,假若沒這些優惠光伏產業的發展是不會有這么快的。雖然光伏產業的發展事關國家能源環境大事,短時間政策會一直支持中國光伏,但天有不測風云,補貼和鼓勵政策也不可能一直都有,如果補貼停止了光伏產業該如何應對?
而且國家的經濟增速有所放緩,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我國經濟逐漸放開,誰也保證不了經濟危機不會出現在中國。關于光伏政策危機,德國光伏就是個典型例子,因為歐債危機,身為歐盟一員的德國不免于難,由于經濟下滑,德國不得不在2012年開始減少對光伏行業的補貼,補貼的減少直接導致了德國光伏行業成本的上升,利潤隨之下降。另外,由于補貼方法手續較為繁瑣,導致補貼發放滯后。要知道無論是初投資補貼還是電價補貼,補貼的比例都大約占一半以上,這部分補貼如果不能及時收到將會影響光伏項目相關者的流動性,增大其財務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