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5-23 16:18 來源: 中國碳交易網 |作者: 張博
據易碳家了解到,全球性履約碳市場(《京都議定書》下的碳市場)是整個國際碳市場的基礎,美國是其中最不確定性因素。但在美國人在氣候變化方面的野心是明顯的,他們把氣候變化作為重塑美國霸主地位的重要手段。以CDM機制為核心的全球性履約碳市場將在后京都時代發生演化和改進,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向行業減排和規劃類減排等效率更高的機制發展;二是在適用行業和領域有所調整和變化,以更加適合市場的需求。全球性碳市場的存在最大的意義是建立起碳市場的信用基礎。
區域性碳市場是國際碳市場的另一個重要角色。未來將形成以歐洲和北美兩個市場為核心的區域性交易體系。兩大市場的交易量將占碳市場的大部分,并在世界其他地區展開激烈的競爭。據易碳家了解到,競爭的核心將是碳定價權的爭奪,具體表現在碳交易所的謀劃布局,標準競爭,以及碳衍生商品的創新。事實上,從理論上來講區域性交易體系更加穩定和成熟,理所應當承擔起整個碳市場的發展重任。
另外一個重要的領域將是自愿減排市場。自愿減排市場這幾年發展很快,但交易額還比較小,目前處于標準競爭的階段。一旦某一標準在市場上明顯勝出,那么自愿減排市場的表現可能會讓很多人大跌眼鏡。它的創造性會超過強制減排市場。自愿減排市場的運行機制與強制市場是截然不同的,這會帶來與目前CDM完全不同的機會和商業模式。
雖然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沒有被《議定書》納入強制減排計劃中,但中國卻一直通過清潔發展機制參與碳交易市場的活動。據易碳家了解到,近兩年來中國在清潔發展機制項目及核證減排量供應量方面已領先全球。2007年中國清潔發展機制項目產生的核證減排量的成交量已占世界總成交量得73%,2008年更是驚人占到84%。顯然,中國的實體經濟企業為碳市場創造了眾多減排額,但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是中國處在整個碳交易產業鏈的最底端。于是,中國創造的核證減排量被發達國家以低廉的價格購買后,通過他們的金融機構的包裝、開發成為價格更高的金融產品、衍生產品及擔保產品進行交易。不僅如此,他們還正在全力吸引中國的金融機構參與到他們所建立的碳金融市場中,進而賺取中國資本的利潤。這就像中國為發達國家提供眾多原材料與初級產品,發達國家再出售給中國高端產品,賺取“剪刀差”利潤。(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