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7 21:00 來源: 華融證券
圖表1:環保III(中信)板塊公司收入和利潤增長情況
整體來看,2012 年以來環境污染事件頻發、支持和補貼政策相繼落地,事件和政策雙重催化下,環保公司業績維持高速增長。目前,相比一線城市,國內二三線城市和農村的污染治理空間仍舊廣闊。隨著國家對于環境保護重視度的不斷提升,投資和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環保的存量和增量市場將逐步打開。然而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部分領域補貼和優惠政策的減弱,行業未來的利潤增速可能放緩, 公司之間的盈利水平差距有望拉大,技術實力雄厚、市場拓展能力突出的企業才能突出重圍,笑到最后。
2、PPP模式方興未艾,行業轉型及并購加速
今年上半年,多部委下發文件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引發環保板塊,尤其水處理板塊的“PPP 熱潮”。同時,隨著行業競爭加劇,企業開始謀求新發展,業務多元化、業務轉型屢見不鮮。自2013 年起環保企業并購浪潮涌動, 2015 年企業并購數目進一步增長,部分企業開始海外并購的腳步,在實現優質資產和技術的注入之外,也開始尋求海外市場的開拓。除此之外,國企改革、智慧環保、海綿城市等概念也為環保板塊注入了活力。總的來看,在政策推動、模式創新和相關概念的多重催化下,環保板塊實現了2015 年的強勢反彈。
圖表2:環保行業漲幅前十公司
圖表3:環保行業漲幅前十股票涉及概念(排除新股)
二、政策引領,轉型并購創造成長機會
1、政策及主題驅動仍是環保投資的主線
回顧近年來環保板塊的走勢,我們不難看出環保股的行情與政策的頒布、事件和主題驅動關系緊密。一方面,政策的頒布為環保產業指明發展方向,如“大氣十條”、“水十條”的相繼出臺,先后引發了大氣治理、水處理板塊的投資熱潮。另一方面,一項政策的出臺通常伴隨著配套資金投入和相關優惠補貼政策。事實上,過去環保設施建設、環境治理投資主要依賴于國家和地方政府,隨著PPP 模式的推進,社會資本的涌入,環保產業資金來源更將廣泛且充足,但國家政策仍起著決定性的指引作用,如資源回收等領域還較大程度上依賴于補貼政策。
政策之外,環境污染事件、重要會議相關主題也是環保板塊的催化劑之一。2015 年初,霧霾污染調查《穹頂之下》的熱播引發了社會對于環保、大氣污染治理的廣泛關注和討論,而巴黎氣候峰會的臨近則將人們的視線吸引到節能減排、清潔能源等相關板塊。
回顧2015 年,環保政策陸續出臺,加上事件與主題催化,板塊利好消息不斷, 支撐了環保股的強勢反彈,其中“水十條”和PPP 模式備受市場關注。繼“大氣十條”之后,備受矚目的“水十條”正式發布,列出七項指標,并針對流域治理、水質提標改造、再生水利用以及污泥處臵等提出要求。根據環保部投入產出模型測算,“水十條”預計可拉動GDP 增長約5.7 萬億元,帶動環保產業新增產值約1.9 萬億元。該政策的出臺也拉動了水務板塊的上漲。而后,從中央到地方層面,一系列推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指導意見的發布,掀起了PPP 模式的熱潮,水務板塊再次成為其中的領頭軍。財政部公布的第二批,共206 個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示范項目中,環保相關項目有94 個,幾乎占總項目數的50%,投資總額1545.22 億元。水務領域PPP 項目共51 個,總投資金額921.99 億元,占環保項目投資總額的59.67%。
圖表4:2015 年出臺的部分環保政策(截至2015.11)
環保產業屬于政策導向型行業,歷史的經驗也告訴我們相關政策的預期、落地到實施都會不同程度上影響市場情緒的波動。毋庸臵疑的是,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國家和地方層面對于環保問題的重視度提升,環保標準和監管的加嚴是大勢所趨,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的存量和增量市場的釋放只是一個時間問題。10 月底, 人民日報公布“十三五”規劃的十個任務目標,生態文明建設首次被寫入,這也向環保行業釋放了一個積極信號。
展望2016 年,更全面、細化、嚴格的環保政策和標準有望陸續出臺:①“土十條”,總體目標是到2020 年,土壤污染惡化趨勢得到遏制;農用地土壤得到有效保護;建設用地土壤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污染防治示范取得明顯成效,土壤環境管理體制機制基本健全。有消息稱土十條可能帶動6 萬億的巨大市場;②污水排放標準修訂,2015 年11 月環保部發布《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征求意見稿)》,在原標準基礎上新增近50 項控制項目,首次提出特別排放限制,并強調污泥處臵環節;③海綿城市的推廣,中央財政對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給予專項資金補助,時間為三年。僅16 個試點城市的總投資額就高達856 億元;④環境保護稅法,目前環境保護稅法草案正在進行最后完善,最快將于今年年底前由國務院審議通過草案。這也意味著環保征稅執法更加嚴格,企業排污風險和成本加大;⑤第三方治理相關政策,2015 年初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見》,明確提出“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是排污者通過繳納或按合同約定支付費用, 委托環境服務公司進行污染治理的新模式”。未來更加細化的推動政策有望出臺; ⑥光熱發電相關政策。今年七月發改委發布的《河北省張家口市可再生能源示范區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到2020 年光熱計劃安裝1GW,到2030 年,達到6GW。未來光熱發電相關支持政策有望落地。除此之外,智慧環保、碳排放交易市場、VOCs 監測等相關概念同樣值得關注。
2、業績為支撐,地域擴張與產業鏈延伸帶來轉型契機
隨著今年“水十條”的落地以及PPP 模式的推行,環保公司開始分享政策和市場帶來的訂單盛宴,這也使環保板塊的業績表現亮眼。截至2015 年三季度,環保III(中信)板塊公司的營業收入增速為28.34%,歸母凈利潤增速為15.6%。
從趨勢來看,2016 年PPP 模式項目有望繼續放量,上市公司在手訂單充足, 下一步新訂單的獲取和業績兌現能力將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由于多數環保項目前期資金投入較大,對于公司的資金儲備是一個考驗,故而已簽署訂單的建設投產需要一定時間,其業績兌現具有延后性。另外,隨著行業進入者增多,競爭加劇,總體毛利率下行是大概率事件,個股之間的業績表現分化可能會顯現。
除了訂單的爭奪之外,環保公司也加快了地域擴張和產業鏈延伸的腳步。一方面,部分環保項目具有排他性,地域的布局不僅意味著先發優勢,往往還是當地和附近區域資源的占領。所以環保公司的“跑馬圈地”也從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拓展。另一方面,企業開始以自主研發、并購等方式進行產業鏈的延伸,創造新的利潤點,實現多元化經營。而從盈利模式來看,工程類項目的毛利率相對較高,有不少設備制造商開始向工程EPC 類企業轉型。雖然不同的公司的擴張和轉型尚具有不確定性,但未來多樣化的擴張和轉型之路可能會為市場創造新的投資機會。
3、并購大戲持續上演,競爭加劇實力為王
近年來,并購整合成為環保市場的一個新趨勢,龍頭公司通過并購鞏固自身的競爭實力抑或布局新的業務線,中小型公司則通過并購注入優質資產,提升自身的技術水平和綜合實力。
2012 年以來,環保市場并購浪潮迭起。根據統計,2012 年涉及環保公司的并購項目共有17 個,涉及資金規模12.2 億元。2013 年涉及到環保上市公司的并購項目共有39 個,被并購標的總金額規模為156 億元。2014 年年初至2014 年12 月13 日,涉及環保行業的33 家上市公司并購項目共94 起,涉及金額為167.48 億元。根據我們的不完全統計,2015 年(截至11.20)環保公司的并購項目68 起, 涉及金額為188.85 億元。
圖表5:2015 年環保公司并購統計(截至2015.11)
從2015 年的并購項目我們可以看到環保行業并購除了橫向和縱向并購外,也有多元化并購的趨勢,即借由并購的資產注入實現新領域的快速切入。而一些上市公司也開始瞄準國外的并購標的,在實現技術引進的同時,也為未來協同作用下的海內外市場拓展奠定基礎。從產業的發展規律來看,未來幾年,并購大戲仍將在環保行業繼續上演,我們也建議投資者關注行業并購整合帶來的投資機會。
隨著更多的環保公司做大做強,龍頭公司將會尋求更一體化、多元化的發展, 打造綜合環保方案解決平臺是大勢所趨。長期來看,伴隨著競爭加劇,環保行業的“優勝劣汰”可能會開始顯現。技術領先、市場拓展和資本運作能力強的企業才能脫穎而出,走得更遠。
三、水務板塊打開新市場,固廢與清潔能源值得關注
1、水處理提標改造空間巨大,污泥處臵、海綿城市等打開新市場
(1)排放標準提升,污水提標改造空間巨大,膜法水處理有望擴大份額
2002 年《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發布的十幾年間,我國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處于高速發展階段,截至2015 年6 月底,全國設市城市、縣累計建成污水處理廠3802 座,污水處理能力達到1.61 億立方米/日。然而污水處理廠大多采取傳統工藝,出水水質普遍為劣V 類。事實上,我國城鎮污水排放標準過低, 按照2002 年標準,一級A 標準也僅相當于地表水劣V 類,人體不能直接接觸。根據測算,污水廠出水水質提升至地表水IV 類,噸水成本僅需增加0.1 元左右。國家標準過低不僅無法滿足現有水污染治理的需求,而且阻礙了新技術的替代進程, 可以說,提高排放標準已經成為當務之急、大勢所趨。
近日,環保部發布《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征求意見稿)》,這也是對GB18918-2002 標準的首次修訂。此次修訂,在原有控制項目的基礎上新增總鎳、苯并(a)芘兩項基本控制項目和金屬類、有機類、農藥類、無機類、綜合毒性等39 項選擇控制項目,污染物項目總數達到103 項。并提出水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制,高于原標準的一級A 標準。同時要求自2016 年7 月1 日起,新建城鎮污水處理廠執行一級A 標準,自2018 年1 月1 日起,敏感區域內現有城鎮污水處理廠執行一級A 標準。
圖表6: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排放量情況(億噸)
圖表7:城鎮污水日處理能力(億噸)及城市污水處理率(%)
此次修訂稿的發布,也正式拉開了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的序幕。近年來,我國城鎮污水處理率不斷提升,截至2014 年底,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0.18%,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率為85.94%。排放標準的大幅提高預計將開啟污水廠的升級改造, 有望在2016-2017 年釋放大量需求。
而從技術角度來看,膜技術是膜分離技術的簡稱,包括微濾和超濾,可廣泛應用于給水處理、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處理、中水回用等領域。相比于傳統工藝,膜處理技術有望憑借其高出水水質、占地面積小、產泥量小等優勢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
目前全球膜市場規模不斷增大,預計到2020 年,全球膜法水處理膜組器及工程市場規模將達到800 億美元。我國膜產業發展同樣迅速,已經成為繼歐洲、北美后全球第三大水處理市場。2010 年,我國膜產值超過300 億元,占全球膜市場的10%左右。根據中國膜工業協會的《中國膜行業“十三五”戰略發展規劃》編制思路,“十三五”期間,膜產業將實現產值翻番,年均增長20%左右。“十三五” 末期功能膜產值突破2500 億元,出口實現100 億元/年。
過去國內膜技術市場主要被陶氏化學、通用電氣、西門子、三菱麗陽、日東電工、旭化成、東麗等幾家外國公司壟斷,目前我國的RO 膜主要靠進口,微濾膜和超濾膜國產率也僅有50%。經過多年的發展,全國已初步建立了較完整的高性能膜材料創新鏈和產業鏈,自主研發了一批膜材料和應用技術,未來膜材料國產化率將不斷提升。根據《中國膜行業“十三五”戰略發展規劃》對重點產品的要求,“十三五”期間反滲透膜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海水淡化RO 膜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30-50%。微濾膜及超濾膜質量直線突破,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60-80%,未來膜工業市場潛力巨大。
圖表8:我國膜工業產值圖(億元)
隨著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需求在未來2-3 年的釋放,水處理板塊將迎來利好, 實現高速增長,其中,膜法水處理有望進一步打開市場,而具有從膜材料-膜組件- 膜應用工程的全產業鏈布局和綜合競爭優勢的公司將受益最多。
(2)污泥處臵市場有望打開新格局
污泥是污水處理的必然產物,隨著污水排放量和處理量的不斷攀升,污泥處臵問題也成為我國水處理領域的最大難題之一,截至2013 年底,污水處理產生的剩余污泥已經超過3000 萬噸/年。從處理技術現狀來看,發達國家的技術路線相對成熟。歐洲污泥處臵主要方式為填埋和土地利用,北美地區以農用為主,日本則以焚燒后建材利用為主,農用與填埋為輔。而國內的污泥處臵尚處于初步階段。
過去國內“重水輕泥”,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只有小部分進行衛生填埋、土地利用、焚燒和建材利用等,大部分未進行規范化的處理處臵, 這也造成了潛在的地下水、土壤等二次污染的環境和健康風險。《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鑒》數據顯示,近年我國城市污水處理廠干污泥產生量基本維持在650 萬噸/ 年左右(注:2011 年,住建部調整了干污泥產生量的折算方法,因此,較前幾年有很大的變化,前后無對比價值)。根據E20 研究院預測,2014 年的濕污泥產生量約為3000-3500 萬噸。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國污泥的無害化處臵率不足30%,且偷排現象依然嚴重,據統計至少有17.46%的污泥去向不明,污泥治理依然任重而道遠。
圖表9:全國城市污水處理廠干污泥產生量、處理量(萬噸/年)
近年來,國家發布了一系列污泥處理處臵相關政策法規,引發市場對污水后端污泥處臵的關注,然而現有政策多集中于技術層面的規范,存在職責劃分不清、標準欠缺可操作性等問題,對于投資模式、收費機制等問題還需要進一步明晰。目前中國處理污水的成本在1 元/噸左右,加上污泥無害化處臵費用,運營成本要再增加0.2 元左右,對于污泥處臵的資金來源和收費標準急待明確。隨著政府對污泥處臵的重視度提升,相關政策的細化,未來污泥處臵市場有望打開新格局,預計未來五年,我國污泥處理處臵投資規模有望達到300 億元以上。
圖表10:污泥處臵處臵相關政策梳理
(3)海綿城市為水務板塊創造新增長點
所謂海綿城市,就是充分發揮原始地形地貌對降雨的積存作用,充分發揮自然下墊面和生態本底對雨水的滲透作用,充分發揮植被、土壤、濕地等對水質的自然凈化作用,使城市像“海綿”一樣,對雨水具有吸收和釋放功能,能夠彈性地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海綿城市的首要優點是將雨水“變廢為寶”,減少自來水需求。同時,海綿城市也具有保證安全地下水位、減少地面沉降、緩解城市內澇災害、調節城市生態、降低排水管道等設施投資的好處。海綿城市涉及到設計、工程、運營的全過程,其中主流技術為低影響開發(LID)。
圖表11:海綿城市示意圖
2013 年12 月,習主席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提出了“海綿城市”的概念。而后,海綿城市的相關推進政策頻出,超過市場預期。2014 年10 月,住建部印發《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試行)》,提出了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的基本原則,明確構建內容、要求和方法。2014 年12 月,財政部、住建部、水利部共同發布《關于開展中央財政支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 對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給予中央財政的專項基金補助,標準為一定三年,直轄市每年6 億元,省會城市每年5 億元,其他城市每年4 億元。對采用PPP 模式達到一定比例的,將按上述補助基數獎勵10%。今年7 月,住建部發布《海綿城市建設績效評價與考核辦法(試行)》。10 月,國務院出臺《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密集的政策出臺也表現出政府對于海綿城市建設工作的決心。
10 月23 日,財政部、住建部、水利部公布了2015 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名單,僅僅16 個城市,總投資額就高達856 億元。而10 月國務院發布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海綿城市的建設目標:通過海綿城市建設,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到2020 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到2030 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目前,海綿城市每平方公里的建設投資強度大概在1 億-2 億元左右, 考慮到國家投入對于資本的撬動作用,則2020 年海綿城市引發的產業規模可能達到萬億級別。2016 年開始海綿城市訂單有望加快釋放,其中具有全產業鏈布局、技術資金儲備充足、市場擴張能力強的綜合服務商有望脫穎而出,獲得先機。
2、看好固廢處臵存量和增量市場,關注危險廢物和農村垃圾處理
2010 年以來,固廢行業政策不斷推出,雖然政策力度不如大氣和水板塊,但政策導向性和市場需求仍舊支撐固廢行業的整體業績表現。縱觀整個環保產業市場,我國固廢處理行業投資比例相比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國內固廢處理投資占環保行業整體投入比重不足15%,而在發達國家,固廢處理是環保領域投資和產值占比均超過50%的最大子行業。整體來看,固廢處臵的存量和增量市場需求仍舊很大,市場有望維持高景氣度。
圖表12:生活垃圾清運量和無害化處理量(萬噸)
圖表13: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萬噸/日)
相比發達國家對于固廢處理的“資源化”,我國仍以“無害化”處理為主。在處理技術方面,我國城市生活垃圾處理主要采用填埋的方式。從目前我國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現狀來看,雖然無害化處理能力逐年增長,但仍未達到全部無害化處理, 距離《“十二五”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中提出的“到2015 年,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生活垃圾全部實現無害化處理,設市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0%以上,縣縣具備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縣城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70%以上”目標仍存在一定差距,可見行業市場前景仍舊可觀。
在細分領域中,我們推薦關注危險廢物處臵和農村垃圾處理。
危廢處理處臵:發達國家經驗顯示,工業危廢一般占工業廢物的3-5%,由此推算,全國危廢產生量約為8000 萬噸/年。我國的危廢處理處臵還存在底數不清、處臵能力不足、回收監管欠缺等問題,無害化缺口很大。2013 年“兩高”司法解釋明確了對非法排放、傾倒、處臵危險廢物的處罰,加大了企業的違法成本。今年天津港事件再次引發政府和民眾對于危險化學品存放和處臵的關注。未來我國危廢名錄將不斷擴充,對于危廢處理處臵過程的監管趨于嚴格,有望催生子領域的高景氣度。
農村垃圾處理:11 月13 日,經國務院同意,住房城鄉建設部等十部門聯合發布《全面推進農村垃圾治理的指導意見》。意見提出,到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全國90%以上村莊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農村畜禽糞便基本實現資源化利用,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以上,農膜回收率達到80%以上;農村地區工業危險廢物無害化利用處臵率達到95%。據住建部測算,目前中國農村約有6.5 億常住人口,按每人每天產生0.5 公斤生活垃圾測算,則一年垃圾產生量約為1.1 億噸。然而目前我國村鎮垃圾收運體系還存在體系匱乏、面積大、運距遠、量少等問題。截至2013 年底,全國58.8 萬個行政村中,對生活垃圾進行處理的僅有21.8 萬個,僅占37%;有14 個省還不到30%,有少數省甚至不到10%。可見,農村垃圾處理市場潛力巨大,隨著政策推行,農村市場有望進一步開啟。
3、“土十條”即將出臺,提前布局土壤修復
2014 年4 月環保部和國土資源部發布了《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是首次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后形成的報告。調查結果顯示,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污染較重,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全國土壤總的超標率為16.1%,其中輕微、輕度、中度和重度污染點位比例分別為11.2%、2.3%、1.5%和1.1%。從土地利用類型看,耕地、林地、草地土壤點位超標率分別為19.4%、10.0%、10.4%。從污染類型看,以無機型為主, 有機型次之,復合型污染比重較小,無機污染物超標點位數占全部超標點位的82.8%。
從污染分布情況看,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東北老工業基地等部分區域土壤污染問題較為突出,西南、中南地區土壤重金屬超標范圍較大。土壤污染問題不僅遍布全國,同時這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與水體污染和大氣污染共同作用。
圖表14:我國土壤污染現狀
根據“十二五”規劃,“十二五”期間用于污染土壤修復的中央財政金為300 億元。近日,環保部規劃財務司司長趙華林表示“十三五”規劃初定目標為“全國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達標率不低于82%,新增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保障率100%, 完成土壤污染綜合治理試點200 個,區域土壤綜合治理示范區6 個。”預計“十三五”期間土壤修復的投資會繼續增加,同時“土十條”有望出臺,目前《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已基本編制完成。“土十條”的出臺預計將帶動萬億投資,目前土壤修復板塊標的相對稀缺,建議可以提前布局,等待政策落地。
四、緊隨政策與主題,關注轉型并購帶來的投資機會
1、政策或者主題驅動下的受益公司
水務板塊,受益于城鎮污水排放提標以及海綿城市的政策支持、投資力度的加大,膜法水處理公司以及生態設計、工程及運營的一體化綜合服務商有望搶得先機。建議關注膜處理領先企業碧水源,海綿城市概念標的ST*華賽。污水處理后端的污泥處臵方面,建議關注興源環境。
固廢板塊,城市存量和農村增量市場依舊廣闊,建議關注垃圾焚燒發電業務拓展快速的盛運環保。同時,“土十條”有望于明年落地,可提前布局土壤修復板塊稀缺標的,高能環境。
2、綜合競爭實力突出、業績增長穩健的龍頭企業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寫入十大目標,“十三五”規劃將出,預計環保投資將穩步提升,加之“土十條”、環保稅等政策出臺臨近,環保行業的政策紅利將持續。而隨著水務、固廢等板塊存量和增量市場的釋放,行業訂單隨之增長,業績逐步兌現, 行業將維持高景氣度。同時,環保公司區域擴張和業務延伸加速,行業競爭加劇, 在此背景下,企業的技術、市場、資金等方面的綜合實力越發重要。技術領先、市場擴張和資本運作實力突出的行業龍頭有望在“優勝劣汰”的浪潮中脫穎而出,打造出多元化環保綜合服務平臺。建議關注大氣治理板塊龍頭清新環境,監測板塊龍頭先河環保。
3、擴張意愿強烈、轉型或并購預期大的公司
目前我國環保產業集中度不高,大市值公司還是少數,市場資源整合空間很大。同時,企業在進行地域擴張和業務拓展時,外延并購也成為獲得優質資產、搶占當地市場和資源的一種重要的手段。因此,近年來,環保行業并購浪潮迭起,海外并購增多。我們建議關注擴張意愿強烈的企業并購整合帶來的投資機會,推薦此類公司東江環保。
并購整合之外,環保公司也開始向多元化業務、運營模式優化的方向發展,產業鏈延伸、業務轉型案例屢見不鮮。建議關注由合同能源管理業務向光熱發電、天然氣板塊進軍的天壕環境。
4、重點公司推薦
綜合考慮政策支持、行業景氣度、公司業績表現和綜合競爭力等多方面因素, 我們重點推薦碧水源、天壕環境、東江環保。
(1)碧水源:水處理龍頭企業,綜合競爭實力突出
公司是利用膜技術為客戶提供給水、污水處理及再生水回用的整體解決方案的提供商,具有水處理全產業鏈。公司主營業務包括污水處理整體解決方案、市政與給排水工程、凈水器。截至2015 年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7.0 億元,同比增長31.56%。實現歸母凈利潤2.53 億元,同比增長51.47%,業績實現高速增長。
公司是水處理板塊的龍頭企業,綜合競爭實力突出:①技術領先:除已經成熟應用的MBR 工藝外,公司研發出全球首支超低壓選擇性納濾膜(DF),形成了獨有的“MBR+DF”雙膜水處理技術,可達到污水再生,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未來前景廣闊;②與國開行攜手,增強市場拓展能力:國開創新資本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以54.34 億元認購1.29 億股,獲得碧水源10.48%的股份,成為碧水源第三大股東。國開行的戰略入股,不僅為公司的發展提供了資金支持,也將助力公司的項目和地域拓展;③收購久安,補齊公司短板:公司以12.32 億元收購久安集團49.85% 的股權,補齊了公司在土建施工資質和能力上的短板;④訂單充足,坐享PPP 盛宴:公司在手訂單豐富,在PPP 模式布局較早,項目儲備充足。未來受益于污水提標改造、海綿城市建設的推進,公司有望進一步打開市場,鞏固龍頭地位,走上高速發展的軌道。
(2)天壕環境:多元化業務并行發展,互聯網金融平臺助力成長
公司的兩大業務收入來源為余熱發電合同能源管理業務和余熱發電工程建設承包與技術服務業務。其中,余熱發電合同能源管理為公司的核心業務。截至2015 年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11 億元,同比增長91.11%。實現歸母凈利潤9282.62 萬元,同比增長8.54%。
多元化業務并行發展,互聯網金融平臺助力成長:①合同能源管理領軍企業: 公司余熱發電合同能源管理業務發展平穩,2015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49億元, 占公司營業總收入的61.92%。公司在繼續拓展水泥、玻璃等高耗能行業的EMC 業務同時,也開始進入有色金屬(銅冶煉)行業,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優勢;②多業務并行,清潔能源有望享受政策紅利:2015 年7 月,公司發行股份并支付現金購買北京華盛100%股權,向氣源開發、管道輸送、產品增值加工、天然氣銷售等領域積極拓展。9 月,公司與瓜州縣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擬在瓜州境內投資建設200 兆瓦光熱發電、余熱發電及后期項目,拿下光熱發電首單,有望在未來享受相關政策紅利。③打造PPP+P2P 平臺,為公司項目拓展和資金運作奠定基礎:公司成立天壕普惠擬打造綠色互聯網金融信息服務平臺,利于整合資源,吸引戰略投資者,為公司的項目拓展創造有利條件。
(3)東江環保:外延式擴張提速,未來成長性可期
公司專業從事廢物管理和環境服務,是危險廢物處理處臵子板塊的龍頭企業。主營業務包括工業廢物處理、廢棄電器電子產品拆解、市政固廢處理和環保工程及服務。截至2015 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7.51 億元,同比增長26.72%, 實現歸母凈利潤2.64 億元,同比增長34.46%。
外延式擴張提速,未來成長性可期:①資質齊全,奠定公司競爭優勢:公司具有危廢處臵49 大類資質中的46 類,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②立足廣東,外延擴張布局長三角等地:公司大力推進異地擴張步伐,進一步完善布局廣東省以外的危廢市場,2014 年成功進入福建、新疆等地,今年公司以7555.8 萬元收購江聯環保60%股權,布局長三角市場。③危廢監管加嚴,市場空間潛力大:我國的危廢處理無害化缺口很大。公司在無害化處臵技術和產能儲備上占據較大優勢。今年天津港事件引發政府和民眾對于危險化學品存放和處臵的關注,未來危廢處臵空間巨大; ④產能釋放在即,多元業務貢獻利潤:公司多個項目仍在建設或改造期,近兩年產能將逐步釋放。另外,公司快速切入醫療廢物處理、手機拆解等領域,在延伸及完善環保服務產業鏈的同時,為公司創造新的利潤增長點。董事長被調查事件短期可能影響市場信心,但對公司整體治理和業務發展影響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