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試點綠色金融 拓寬融資渠道,促進產業快速發展
為創新環保投融資機制,環境保護部在
山東、重慶和
海南三省市開展了綠色金融試點工作,通過政府資金有效引導社會資本進入綠色產業。
山東省環保廳副廳長葛為硯認為,山東省發展綠色金融,源于強烈的環境治理融資需求。按照規劃,到2020年,山東省空氣主要指標年均濃度要在2010年的基礎上改善50%左右,省控重點河流基本達到水環境功能區劃要求。
為實現這一目標,山東省要在燃煤電廠(鍋爐)超低排放、能源利用和
節能能耗、解決各類揚塵污染、建設綠色
交通體系、加強工業污染防治等方面投入巨額資金,但僅靠政府部門和相關企業的投入遠遠不夠,亟須社會資金進入。
因此,山東省不僅鼓勵社會資本和社會機構進入環保領域,還將目光瞄準海外
市場,尤其是與韓國政府及其企業之間的環保合作成效顯著。為共同推進兩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韓國環境部還設立了200億韓元(約合1.1億元人民幣)的韓中大氣污染防治基金,并在
鋼鐵行業大氣污染防治示范項目方面與中國達成了多項協議。
在日前舉行的中日韓綠色金融研討會上,山東省與韓國相關方面舉行了多項環保合作項目的簽約儀式,簽約總金額達到8199萬元。其中,濰坊特鋼集團、鑫源環保公司與韓國凱希集團簽訂了兩臺250㎡燒結機靜電除塵裝置合同,簽約額7480萬元;泰山鋼鐵集團與韓國浦項制鐵集團公司簽訂了1臺燒結機MPS經典除塵裝置合同,簽約額419萬元;濟南閩源鋼鐵公司與韓國潔宜特公司簽訂了1臺燒結機原料混合機離心過濾除塵裝置合同,項目簽約額300萬元。
同樣是綠色金融試點,據重慶市環保局計財處副處長劉強介紹,為暢通社會資本進入渠道、建立多元化的生態環保投入機制,重慶市在今年6月成立了重慶資源與環境交易所、重慶環保產業股權投資基金和重慶環保投資有限公司,搭建環保投融資市場平臺,以市場化手段促進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環保產業快速發展,優化配置環境資源。
與重慶市綠色金融發展模式不同的是,海南省將更多的焦點聚集在綠色信貸上。2014年6月,海南省政府金融辦、海口市政府、環境保護部環境保護對外合作中心三方簽署了“銀證投”合作協議,在海口市啟動“銀證投”試點。
據海南省政府金融辦副主任林繼軍介紹,“銀政投”模式主要通過設立中小企業集合債基金,用于支持環保產業及環境友好型企業的經營、采購、治污工程建設等方面的貸款,資金由金融部門、政府、投資公司按比例出資。
“這種方式不僅有助于實現政府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
政策意圖,拓展社會資金的投資渠道,同時還增加了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資金來源,受到許多中小企業的青睞和歡迎。”林繼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