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關于巴黎氣候大會最直白又最深刻的解讀

2015-12-23 15:18 來源: Eknower |作者: 吳昌華

關于巴黎氣候大會最直白又最深刻的解讀

12月15日,能見@Eknower聯合騰訊研究院舉辦的“互聯網+能源:破解霧霾的路徑選擇”沙龍研討會在北京落幕。一周過去了,今天還是個大霧霾天,感覺人生好灰暗好絕望!但看看氣候組織大中華區總裁吳昌華老師的精彩發言,又覺得希望總是有的。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吳昌華就投身到了國際氣候議題,2015年11月28日至12月13日,長期參與氣候談判的吳昌華趕赴巴黎,再次見證了談判過程的艱難,她將自己的每日所看所思所想,分享在微信、微博、Twitter等社交媒體上,經能見App整理,共計16397字。

“巴黎氣候大會不管達成了什么協議,更重要的是行動。”自法國巴黎回到霧霾籠罩下的中國北京后,吳昌華還沒來得及倒時差,就出現在了能見App與騰訊研究院聯合主辦的沙龍研討會上。

精彩觀點

1.化石能源成本會越來越高,今天的化石能源已經沒有太多的未來潛力,21世紀將是終結化石能源的時代。投資界紛紛退出化石能源產業,金融界也承諾今后絕不投一分錢到化石能源。G20達成的共識是要逐漸消除對化石能源的補貼,新能源發電成本會不斷下降,補貼是階段性的,政府不會一直補貼,投資界看的也非常清楚,不會投一直依靠補貼生存的企業。

2.要注意到,習大大在巴黎會議上的講話,是第一次全面闡述中國參與全球治理思想的體現,巴黎氣候大會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展示了中國是如何參與全球治理進程的,雖然有不同的聲音,但從總體上講、從公平的角度來說,中國的確扮演了應該扮演的角色。

3.低碳能源將來機會是無限的,但是以后無論是中國還是一流國家都會有人才荒。目前動態創新已成為了新常態,只有不斷進行創新和跨界合作,探索新模式,并在這些模式中不斷推進,才能實現低碳,甚至是零碳的未來世界。

4.通過需求側的節能數據可以發現,其實無需要再建電廠。目前一個很明顯的趨勢是,隨著電力改革的進行,市場將會出現新的角色,這部分人將會從原來的電網系統中出來,然后進入電力市場進行新的嘗試。

5.房地產行業是節能減排非常重要的領域,住建部已經在做一些規劃。綠色建筑在節能減排領域可以發揮很多,美國的模式相對比較成熟,但是并不完全適用于中國。

以下為整理后的演講內容

我是11月28號到的巴黎,基本見證了整個巴黎的過程,對于氣候變化的行業人來講,巴黎確實有不同一般的意義,協議通過以后,央視也問我協議到底什么意義?我作為氣候行業的從業人員,國際社會達成應對氣侯變化的共識后,我感覺很振奮。

在巴黎為期兩周的談判結束時,達成的共識就是行動。不管巴黎達成了什么協議,更重要是行動,對此大家都有緊迫感,所以回到祖國大地后首先就是推動行動。

關于巴黎氣候大會,需要了解以下三個問題

第一,到底巴黎氣候大會協議通過了什么?

第二,達成協議為什么這么艱難?

第三,協議意味著什么,未來大的趨勢是什么?

巴黎協議,叫“協議”這個詞,本身就有它背后的意義,在京都議定書期間,因為美國國會投反對票的更多,所以在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過程中,美國作為全球最大排放者其實一直不在這個游戲當中。基于這樣的教訓,巴黎最后通過的文件叫做協議。

這次協議到底通過了哪些內容?巴黎協議達成的共識中有幾個大的東西:

第一個是未來目標,2009年國際社會達成了一個政治共識,希望到本世紀末即2100年時,也就是在工業化開始150年的時間里面,全球升溫目標不要超過2℃,這一次這個目標得到了進一步的確認,同時,在很多小島國及其他貧困國家的推動之下,在2℃之前加了一個盡量低于2℃,同時朝著1.5℃的方向努力。這個2℃和1.5℃啥意思?從工業化開始(1875年)到現在,全球升溫已經升了將近1℃,今后的85年時間里,如果我們朝著1.5℃的目標走,那么我們只有0.5℃的升溫空間,當然2℃的話我們就還有1℃的空間。這個目標聽起來沒什么,就是0.5和1的差距,但是對于控制全球平均氣溫的上升則是非常非常艱難的。

這也是為什么達成協議如此艱難。巴黎進程當中,各國都自己提出了國家的自主貢獻。自主貢獻當中,各國要承諾從2020年開始到2030年我做到什么,中國是說到2030年碳排放達到峰值。把這些承諾全部加起來,最樂觀的設想也是達到2.7℃的升溫目標,也就是說目前國際各國的承諾放到一起連2℃的目標都達不到。

當然,在各國提出自己的自主貢獻之前,我們基本是在3℃-4.5℃的這個升溫空間,相比而言,這次還是有了一定的進步。但是離2℃和1.5℃的目標差的真的是非常非常遠。

2℃也好、1.5℃也好,目標定得很高,為了這個目標各國肯定要采取行動,不過基于整個國際氣候談判進程的艱難,聯合國在巴黎談判中并沒有對各國提交的自主貢獻做太大改變,而把一些問題更多的放到了未來,為的是在巴黎能夠達成一個共識。所以不管各國說要做什么,我們就先接受;現在沒有充分的時間和辦法讓大家去協調,所以定了一個時間表,到2018年,各國來重新審議一下各國提出的自主計劃,希望三年以后各國達成更多的共識,提升自己節能減排的承諾。

這個過程中最大的糾結是在于責任區分,因為任何一個氣候變化的公約都是有原則的,這個原則就是共同擔有區別的責任及符合各國自己能力的擔當,這個原則是1992年公約在里約通過的時候就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其最重要的意義是區分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責任,比如發達國家應該承擔更多減排的責任,同時幫助發展中國家提升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這里的幫助體現在三個要素上:

1、提供資金,2、提供技術,3、提供能力培訓。

這也是談判為什么這么艱難最后還延長了一天時間,發達國家給發展中國家拿多少錢呢?2009年在哥本哈根第15次氣候大會時,在最艱難的時刻,美國代表發達國家表了個態,稱到2020年,每年發達國家給發展中國家1000億美金的額度。而這個目標是要兌現的,所以這方面最大的成功是名正言順把這一條寫進了巴黎氣候大會協定當中,這是具有法律效益的一個承諾。如果發達國家兌現自己的承諾,2020年達到每年提供1000億,那么2020年之后呢?之后是繼續給這個數呢,還是額度提升?

發展中國家的愿望是提升,因為現在要求朝著1.5℃的方向去走,那發達國家你就得幫我解決資金的問題,但是談判的過程非常艱難,最后只是把到2020年提供1000億美金這一條寫進去,而且是不能低于這個額度,至于2020年以后提高到多少沒辦法談下去。具體到2020年能給多少,我們是想再用這10年的談判,希望在2025年的時候我們提出一個新的額度,資金上的妥協。

技術領域最大的問題是知識產權問題,國際上一談判,美國就會說這個知識產權在企業手里,政府沒有權利讓它拿出來給發展中國家,所以談判就非常艱難。但是,自2011年開始,在合作當中已經有了一個機制,支持技術的轉讓,這次談判沒有太大的突破,但是在技術合作方面確定的是,原來已經推進的事情要繼續往下推進。稍微比較大的突破是能力建設,發達國家將在國際公約框架下進入聯合國法律確定的團隊中,具體涉及到預算、平臺以及項目等,所以在能力建設上會有一些實際的東西,這是發達國家幫助發展中國家支持的一些具體要素。

還有一個糾結的東西是監督問題,你說了你要做什么,我怎么知道你有沒有做呢?所以要有國際機制自上而下進行定期的盤查,2009年的時候中國談判的時候守住了這一點,認為這是一個主權問題。中國認為你需要什么我給你提供信息就好了,憑什么要來盤查我的情況。但是這次談判有了比較大的突破,在思維上的改變,中國更多愿意采取一個透明的態度。更重要是從2009年到現在,大家在走過的路程中發現,技術是不斷進步的,2009年沒人想到太陽能的技術發展這么快,今天很多東西想象不到的,這樣一個審評機制其實是一個相互學習、相互交流和相互促進的過程。因此,到2018年,我們看一下各國自主的貢獻,從2023年開始每5年進行盤點或者審評,這些都明確地寫到了協議當中。

最后我要談的是巴黎氣候大會之后,未來的大趨勢是什么。我們可以看到,這次大會達成的協議升溫目標非常非常明確,提的越來越高,并且還有這樣的語言,全球排放盡快達到峰值,因為暫時無法確定一個準確時間,發達國家首先達到峰值,發展中國家也要努力到達峰值,達到峰值以后快速的減排,到本世紀中葉實現排放中和,即朝著零碳的方向走。所以,本世紀末之前,2050年后面的50年當中,國際社會整個的經濟發展是零碳的,這是非常重大的突破,這一點意味著今天的化石能源已經沒有太多的未來潛力了,說到2100年的時間表,其實意味著21世紀是終結化石能源的時代。

今天已經發生的趨勢就是,國際投資界在紛紛的退出化石能源產業,金融界也做出承諾,我們今后絕對不投一分錢到化石能源。所以在能源轉型方面將會帶來非常深刻的變化。

在巴黎談判中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氛圍,一種是談判者間的嚴肅談判,另一種是非政府組織,如企業界、NGO等的談判。

法國作為主席國,基本準備了巴黎形成的一攬子計劃,包含四個要素,第一是目標問題,第二是資金問題,第三是各國承諾的自主貢獻的問題,第四是巴黎行動日程,巴黎會議中政府間的談判過程其實非常非常艱難,第一周基本沒有任何的進展,因為一年當中有6次談判,文本提交到巴黎時,談明白的已經明白了,不明白的還是不明白,第一周所有首腦來巴黎把愿望表達之后就走了,所以第一個星期并沒有實質性的談判。直到第二周部長間的談判時,才談到關鍵內容。當然最后的結果是,部長們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了他們各國首腦的政治愿景,不管多么艱難最后還是達成了協議。

巴黎談判之外非常熱鬧的是自下而上的部分,國際進程從2009年開始走到低谷之后,到2010年墨西哥坎昆談判時,一個特別重要的變化就是,原來自上而下的模式,轉為自下而上的模式,所以2010年談判中就出現了非政府官方的談判,地方政府、企業界,甚至殘疾人的談判都包括在內。巴黎氣候大會一方面是談判者在談判,而同時,無論是地方政府、企業界還是非政府組織,他們都非常有組織的跟官方在進行密切及時的溝通,提出他們的訴求。所以說巴黎協議能夠達成,離不開非官方這些人的努力。

從地方政府角度講,地方政府對聯邦政府不抱任何希望,因為地方政府以及企業界都已經在做了,他們在大會上發出聲音,說在美國不要寄希望于聯邦政府,而應該相信我們,我們一定會做的比他們承諾的更好,這是一個非常強烈的信號;金融界在巴黎進程中發出了非常鮮明的聲音,紛紛承諾從化石能源資產當中退出來,從現在開始不投一分錢到化石能源領域,這個信號是非常鮮明的;企業界方面,整個產業界大概有一千多個CEO來到巴黎,參加各種會議;NGO也是積極參與其中推進巴黎進程。所以巴黎談判的這兩種談判氛圍,第一種是閉門會議非常艱難的氣氛,第二種是非政府官方的熱鬧氛圍,政府間說要拿1千億美元出來,而我們其實花的錢比這個多的多。這是一種劇烈的反差,但是最后兩者將會是一種結合。

最后總結一下巴黎氣候大會的未來意義:

第一個,達成了國際共識,共識就說氣候變化已經是人類共同的挑戰,而且人類必須共同去應對,這是一次巨大的進步。

第二個,低碳甚至是將來零碳經濟發展和轉型,已經成為各國的共識,各國在新能源替代方面已經有明確的進程。

第三個是地方政府越來越多的參與其中,尤其基礎設施的建設當中,會有效的納入能源基礎的建設,鮮明的朝著低碳方向來走。

第四個從產業界來說,他們希望國家能夠有更明確的承諾,因為更明確的方向,更確切的信息將釋放出萬億級美金低碳創新的投入。

第五個是資本,這些資金將極大地降低發展中國家投資機會的門檻,可以更好的利用商業資金的流動。

第六個,看中國,中國其實對巴黎氣候大會成功的貢獻從去年APEC峰會的時候開始了,中國已經展示說我要積極的推進巴黎進程,包括中美之間對話、習大大去聯合國、中國同歐盟的溝通,以及在現場中國政府的積極溝通,去推進整個過程。很多西方媒體覺得中國整個是在拖后,他們其實不明白中國在干什么,中國是在努力地促進和協調巴黎氣候大會。

要注意到,習大大在巴黎會議上的講話,是第一次全面闡述中國參與全球治理思想的體現,巴黎氣候大會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展示了中國是如何參與全球治理進程的,雖然有不同的聲音,但從總體上講、從公平的角度來說,中國的確扮演了應該扮演的角色。

最后是人才,我一直這樣講,氣候公約談判下來這樣的結果,將來的機會是無限的,但這些都是由人來做的,這種情況無論是中國還是一流國家都會產生一種人才荒的恐懼感。中國現在有個詞叫“新常態”,意思是動態創新已成為了新常態,而穩定的狀態正逐漸成為奢侈,只有不斷的創新,不斷的跨界合作,探索新的模式,并在這些模式中不斷推進我們巴黎協議低碳的甚至是零碳的未來世界。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