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2 15:35 來源: 中國電力企業管理 |作者: 李瓊慧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新能源規模化發展的重要時期,國家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戰略部署,以及2020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的目標,已明確新能源在我國能源結構中的戰略地位。同時,風電、太陽能產業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對于推動我國經濟轉型、產業升級具有重要意義。盡管上網電價將逐年遞減,但國家對新能源發電的補貼政策、新能源優先消納的激勵政策不會改變。“十三五”仍將是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重要機遇期,新能源快速發展的趨勢不會改變。
風電產業進入平穩增長階段,盡管“三北”地區增速有所放緩,但我國風電集中式大規模開發的主格局不會根本改變。隨著我國風電裝機規模進入億千瓦級時代,我國風電產業可以說進入到“青壯年”時期。在電力市場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在規模與效益的權衡、棄風或降價的抉擇、電量與容量市場的博弈、降電價與增附加的雙向激勵中,風電行業的發展將回歸理性和有序,“十三五”期間風電保持年均新增裝機2000萬千瓦左右,2020年風電裝機達到2億千瓦以上是可以實現的,通過機制創新、擴大消納范圍,嚴重“棄風”問題可以得到解決。
從開發布局來看,盡管考慮消納問題,國家增加了中東部地區分散風電的開發規模,但風資源分布及風電技術自身特點決定了我國風電以集中式大規模開發為主格局不會根本改變。一方面,我國風能資源豐富地區主要在“三北”地區,其中新疆、甘肅酒泉、內蒙古、河北壩上、吉林西部、黑龍江等地區約占全國的80%以上。另一方面,風電開發對土地的占用,風機的視覺影響及噪音等決定了在人口稠密、土地資源稀缺的中東部地區,可開發規模十分有限。根據風電“十三五”規劃初步研究結果,2020年我國東中部地區分散式陸地風電可開發規模僅為2500萬千瓦左右,“三北”地區風電開發規模占風電開發總規模的比重仍將達到64%。
僅僅依靠本地消納無法根本解決“三北”地區新能源消納問題,必須破解新能源外送難題。根據風電規劃研究結果,2020年,西北、東北、華北地區風電裝機的比重將分別達到25%、20%和10%,初步測算,2020年,西北省內可消納風電的比例為54%、跨省區消納的比例為46%;東北省內可消納風電的比例為59%、跨省區消納比例為41%;華北省內可消納風電的比例為69%、跨省區消納比例為31%。因此,必須依靠技術創新和機制創新,破解新能源外送難題,推動風電行業發展進入良性循環。
光伏發電總體仍將保持快速增長態勢,中東部光伏發展有望實現新突破,將呈現東、中、西部開發并舉的新局面;隨著一批試點示范項目建設,光熱發電有望實現新的突破。“十三五”期間,隨著光伏發電成本的持續下降,光伏發電仍將保持快速增長,應用規模有望跨越1億千瓦大關。按照“十二五”后兩年光伏行業發展勢頭,2020年我國光伏發電裝機超過1億千瓦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從開發布局來看,“十三五”期間,我國太陽能光伏發電開發格局將會發生調整。“十二五”期間,我國光伏發電以西部集中地面電站為主。目前,西部約占全國光伏發電裝機總容量的70%,中東部僅占30%,這種開發模式也帶來了近期甘肅、內蒙古、新疆、寧夏等西部省份的光伏電站“棄光”限電問題。在中東部地區分布式光伏市場啟動難以破局的形勢下,光伏領跑示范基地建設的啟動為開發中東部光伏發電市場找到了一種新模式。“十三五”期間,考慮電力體制改革對分布式光伏發展潛力的釋放、光伏領跑示范項目增加以及光伏扶貧項目的推進,預計2020年,我國光伏發電的開發布局呈現東、中、西部并舉的新局面。
隨著國家能源局光熱示范項目、示范電價的推進,“十三五”期間,光熱發電標桿上網電價政策可能出臺,我國光熱發電發展有望實現新的突破,此前2020年光熱發電300萬千瓦的發展目標將被突破。考慮太陽法向直射輻射、地形和土地、水資源等影響因素,“十三五”期間發展重點地區主要包括內蒙古西部阿拉善盟和鄂爾多斯地區、甘肅西部河西走廊、青海等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