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馬威的一項調查發現,一半的受訪中國企業承認
碳排放和氣候變化已升級為當前的緊迫
問題,但只有3%的受訪企業設定了碳
減排目標。該報告指出,隨著中國在2017年推出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這一局面有望改觀。
《隨勢而為 – 畢馬威2015年企業社會責任調查報告》(KPMG Survey of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Reporting 2015 – Currents of Change) 依據收入分析了世界前250強公司(G250)的碳排放報告質量,其中包括中國和
香港的39家公司。這項第九年進行的調查發現,中國企業在踐行碳排放報告倡議方面較為落后。這調查報告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1次締約方會議 (COP21)在巴黎召開之前發布,該會議預計將就
碳減排問題達成全球協議。
在調查的G250公司中,五分之四的企業聲稱進行了碳排放報告,并將碳排放/氣候變化問題作為企業關注的問題之一,不過當中的中國企業只有一半這樣做。調查發現,如果以100分為滿分,中國企業的報告質量平均為10分,相比于全球51分的平均水平相距甚遠;它們中設定碳減排目標的企業占比(3%)也遠遠小于G250企業的總體水平(53%)。相比之下,絕大多數德國公司(94%)和英國公司(83%)都已設定了這樣的目標。
畢馬威中國商業報告與可持續發展主管及合伙人鄭詠嫻表示:“相比發達國家,中國還處于碳排放報告制度建立的早期,隨著中國在2017引入碳排放交易體系,這一局面有望改觀。碳排放報告將成為企業優先關注的問題,因為業界對于各大企業提供碳排放信息,并采取行動以減少碳排放的前景寄予了越來越高的期望,中國近期發布的首部關于溫室氣體排放的國家會計和報告準則就是有力的證明。”
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和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國,中國一直致力于限制碳排放量,該值可能在2030年或之前達到峰值。中國已經設定了在2030年碳排放強度(單位GDP的碳排放量)比2005年基礎下降60%-65%的目標。此外,在未來15年內,20%的能源將來自非化石能源。中國還在近期發布了首部在10個重點行業(包括發電、
鋼鐵、
化工和
水泥等)核算溫室氣體排放的國家核算和報告通則。
鄭詠嫻繼續說道:“隨著所有這些舉措的發展,董事會將有必要審視公司戰略,以使公司在成長的同時減少碳排放量。”
此外,調查分析了45個國家的百強公司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該調查覆蓋15個行業共4,500家公司。中國百強公司中78%的公司發布了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較之2013年75%和2011年59%的水平有所上升。2015年全球該比率平均達73%,略高于2013年的71%水平。
在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質量方面,以100分為滿分,亞太地區的G250公司得52分,略高于2013年的50分,超越美洲地區(50分),并縮小與歐洲地區的差距(68分)。G250公司中的中國受訪企業的平均分為42分。
調查還指出,更多亞太地區公司如今都在報告中明確指明報告的利益相關方,解釋它們如何與那些利益相關方互動,以及采取什么行動回應利益相關方的意見。
鄭詠嫻總結道:“企業不應再問是否應該出具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而應該認識報告給公司帶來的價值,并將其作為企業賴以脫穎而出的一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