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協(xié)定原文中第17點提到的“Notes with concern that theestimated aggregat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levels in 2025 and 2030 resultingfrom the intended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do not fall withinleast-cost 2 ?Cscenarios but rather lead to a projected level of 55 gigatonnes in 2030, andalso notes that much greater emission reduction efforts will be required thanthose associated with the intended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in orderto hold the increase in the global average temperature to below 2 ?C above pre-industrial levelsby reducing emissions to 40 gigatonnes or to 1.5 ?C above pre-industrial levelsby reducing to a level to be identified in the special report referred to inparagraph 21 below ”----為了使全球平均溫度升高限制在1.5 °C,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應被限制在40吉噸。對于中國這一耗煤大國來說,如果僅僅依靠發(fā)展可再生能源以及核能,是不足以達到這一目標的。目前中國的煤電站在2014年的發(fā)電量占全國總發(fā)電量的75%,水電的發(fā)電量接近20%。保守估計,到2050年,火電的發(fā)電量占全國總發(fā)電量仍可能接近50%。 而對于現(xiàn)在已建成的電廠,除部分至2050年即將淘汰的老舊電廠外,近5年來新建的電廠,尤其是超60萬千瓦超超臨界的電廠仍應當在服役。而對于此類電廠,如何對其進行碳捕集與封存改造將會變得尤為重要。并且,對于在未來新建的火電廠內(nèi)實施二氧化碳捕集預留設計也顯得非常重要.
在英國, 對于超過30萬千瓦的火電站進行二氧化碳捕集預留已經(jīng)成為批復、審核電廠的重要條件。而在中國, 捕集預留這一概念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大唐集團曾經(jīng)承接過亞洲開發(fā)銀行的針對天然氣項目的捕集預留設計;而位于廣東省的中英(廣東)CCUS中心即廣東南方碳捕集與封存中心, 曾聯(lián)合廣東省
電力設計研究院及英國愛丁堡大學一起在華潤電力進行過超百萬機組的設計。現(xiàn)在, 該中心又結(jié)合國外技術,開發(fā)出針對天然氣電廠的捕集預留工藝流程,這將會使進行碳捕集所要消耗的能量進一步減少。中國在這方面的技術儲備是足夠的,而如果國內(nèi)適時推出碳捕集預留及改造的相關
政策法規(guī)來迎接《巴黎協(xié)定》所帶來的利好消息,將會使現(xiàn)有傳統(tǒng)火電行業(yè)更好的配合我國對于應對氣候變化所作出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