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大會達成協議,引起歡呼,也帶來疑慮。其中的一個關鍵問題是:宣稱的“氣候變暖”依據到底是什么,權威性在哪里? 有道君根據發表于《物理》2012年第8期的《全球變暖的物理基礎和科學簡史》,對相關問題進行了梳理。分享于下:
幾個關鍵概念
1.溫室效應
溫室效應是一種形象的說法。假設地球在沒有大氣層的保護的情況下,與地球表面實際觀測溫度之間,會有一個差值。根據計算,地表輻射平衡溫度是T =255K。而觀測到的全球平均地表溫度是288K,這說明大氣層的溫室效應把地表溫度升高了33K。
用同一個公式,科學家們對金星和火星的輻射平均溫度進行了計算,得知金星的輻射平衡溫度是225K,但金星的實際地表平均溫度大約是730K,所以,金星大氣的溫室效應將其表面溫度升高了大約500K。進而可以推測金星大氣的溫室效應比地球強得多,因為金星大氣比地球大氣含有更多的CO2。而火星大氣層非常稀薄,其大氣壓強不足地球的百分之一,盡管其大氣中CO2的含量也高達96%,但其溫室效應非常弱。